格宜行一寻找宣威历史的文化碎片之一

年4月25日,为拍摄《一扇洞开的历史之门》,我第一次来到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格宜尖角洞新石器遗址,爬上洞口,我的脸上映着中午的阳光,心里却在默默念着一句话:尖角洞,宣威的根……

是的,这里是宣威的“根”,这里是宣威人的“根”,这里留下宣威人祖先的足迹。倘若我们寻根问底,走出山洞,沿着这条小路往昨天追溯,回眸宣威昨天的历史,宣威历史上一幕幕的精彩,便如明镜般明亮,因为有了这尖角古洞,才有了后来宣威几千年来让人跌宕起伏的万千感慨——

宣威人的祖先,是从尖角洞走出去的。

宣威人的祖先,走出尖角洞,走过几千年的日月星辰,走过几千年的春夏秋冬,走过春秋战国,走过秦汉唐宋,走过元明清……

——如此,尖角洞就成了宣威的一个浓墨重彩的一个文化符号。

翻开清道光《宣威州志》,翻开民国《宣威县志稿》,关于宣威历史沿革的表述,语言有差异,意思大致相同——

宣威,秦以前属古夜郎地。汉武帝建元六年(公元年),设郁邬县(今宣威)。东汉,并郁邬县入汉阳县(今贵州威宁、水城)。蜀汉时复置郁邬县,改属建宁郡(今曲靖)。唐代,大理国置磨弥殿部,其地域含今宣威、沾益、富源之境。而能够证明这汉唐代时期的文物古迹,只有宣威城北几冢梁堆古墓。

元世祖至元十三年(),立云南中书行省,建立路、府、州、县,沾益州隶曲靖路,领交水(今沾益)、罗山(今富源)、石梁(今宣威东北部)三县,州治石堡山西(后迁今宣威河东营)。明洪武十五年(),改曲靖路为曲靖府,沾益州隶曲靖府,沿用彝族安姓土司世袭土知州,州治今宣威河东营,同时废除州领三县。同年,于土府腹地(今宣威城)设乌撒卫后三所,隶贵州都司。洪武十六年,筑后三所土城,增设流官知州,侨居后三所内,开始土、流官合治。同时,设沾益(今宣威城)、倘塘、可渡三站,并交水、罗山、石梁三县及越州归沾益州管辖。后所军屯铺堡地面由乌撒卫管辖,隶四川布政使司,沾益州仍隶云南曲靖府。明天启二年(),乌撒土官安效良攻占沾益城,后三所守将弃城投交水。翌年,参将尹启易报云南抚按批准暂移州治于交水,土知州仍居河东营。清顺治十六年(),经略洪承畴至滇,定移沾益州治于交水,本境称旧州。清雍正四年(),云贵总督鄂尔泰以土官叛服无常为由,参革沾益州土知州安于蕃,将安擒赴省城,请旨定罪。十月派人丈量土司所辖田亩。五年七月,取原宣威关之名设宣威州,裁原土司安于蕃所辖各营火地面自高坡顶以上属沾益,以下属宣威。宣威州之名沿至民国元年()。民国2年裁州设县,改宣威州为宣威县,隶属云南省第二区督察专员公署。

历史的足迹,继续向前蹒跚着,一直蹒跚到今天。

然而,数千年的历史,由于历史细节的模糊,宣威出现在我们眼前的形像,也有些扑朔迷离——

据《西南彝志选》记载,距今年前左右的西周中后期,地处滇黔川要冲的宣威,就有彝族先民由四川迁徙而来,并出现了“威荣创大业”的繁荣景像。志书中说宣威“秦之前属夜郎故地”,秦朝统一六国后,行“书同文、车同轨”之制,开通了五尺道。关于五尺道,《史记》中是这样说的:“秦时常頞略通五尺道……”用我们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在秦朝的时候,有一个叫常頞的将军,奉命开通了一条比较粗糙的五尺道。五尺古道起自僰道(今宜宾),经豆沙关(盐津)、乌蒙(昭通)、乌撒(威宁)而达终点味县(曲靖,后才通达昆明又经楚雄到云南驿与建昌路交汇,进而经大理、保山而通缅甸)。五尺道是云南有史以来的第一条通京大道,这是一条经济纽带,一条文化长廊。至今,宣威还残留着一段秦代的五尺古道,这段五尺古道路就在云南的宣威与贵州的威宁接壤处的崇山峻岭中,它蜿蜒的身躯,就象一个古老而又不屈的生命向上爬行着,成了宣威一道亮丽的文化风景线。

而汉唐两代,就只有城郊的几座大型封土堆墓而已。关于这几座封土堆墓,宣威人有的称为“大谷堆”,有的称为“蚂蚁坟”。据方国瑜《云南郡县两千年》的记载,这种墓起源于东汉中期至东汉末年出现在滇东北的“方土大姓”和“夷帅”的葬制,在滇东北统称梁堆墓。到唐开元、天宝年间,因南诏势力向东发展,大批“东爨”人迁入滇西,这种墓才在滇东北消失。尽管如此,这些被称为“大谷堆”或“蚂蚁”的梁堆墓葬,也算为宣威的历史留下一串深深浅浅的历史足迹。

宋元两代又如何?在清道光《宣威州志》和民国《宣威县志稿》中,没有宋代的明确表述,至今也没有充足的实物史料来佐证这一段历史。关于元代,民国《宣威县志稿》是这样说的:“并交水、罗山、石梁三县及越州归沾益州管辖。”——交水是今天的沾益,罗山是今天的富源,而石梁在今天宣威的东北部——据《中国历史地图册》上的定位,石梁就在今天的格宜,在格宜镇也有石梁县在格宜的传说。但至今同样没有任何文献资料和出土文物能够证明石梁就在格宜——石梁在哪里?在格宜的山水之间?在格宜的一座土堆下?在尖角洞附近的草丛里?石梁和尖角洞有没有一定的联系?

近读一本关于宣威的历史书籍,说“宣威的彝族先民来自‘古昆夷’人”,那么,宣威格宜尖角洞新石器时期的宣威先民是否就是今天我们说的彝族先民?彝族先民是否等同于“古昆夷人”?如果说“古昆夷人”在“大约公元前13世纪上半叶的商代”——也就是距今三千多年前时来宣威,那时的商代已经是比较发达的社会了,“古昆夷人”南来宣威,大概不会再住尖角洞过“山顶洞人”的原始生活。如果说不是,宣威人来自何方也许就应该是另外的说法了。据专家说,新石器时期大概距今年——年前,那么,是谁在宣威这块土地上发出第一声啼哭、第一声呐喊?是古昆夷人?还是格宜尖角洞人?

——尖角洞这扇洞开的历史之门,也许会有一天向我们诉说这一个个未解之谜。

文/图片包其祥宁皓

责任编辑宁皓吴溪

欢迎转载,转载时请注明:

此消息来源于







































北京最权威看白癜风医院
白癜风最好的治愈方法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uanweizx.com/xwsjt/163.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