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之天堑ldquo可渡河rdquo

白癜风外用 http://pf.39.net/bdfyy/bdfal/160316/4790098.html

可渡河属北盘江支流,贯穿于云南省宣威市东北部和贵州省威宁县西北边缘。发源于宣威市白马梁子北坡,向北流至花鱼洞附近,沿滇黔两省边界东流,再折向南至水城县都格布依族苗族彝族乡岔河汇入北盘江。全长.6千米,滇黔两省界河段长千米,流域面积平方千米,自然落差米。河流穿行于乌蒙山区,吴三桂意欲称帝时,曾在此设关立卡,建立行宫,并派“水利专家”对可渡河进行考察,准备在关口筑坝,拦河成湖,依据可渡关与湖之天堑做皇帝梦。在可渡河岸,留下了厚重的历史遗迹。

(一)“可渡”的由来

“可渡”的由来,传说有四。一说中原通往云南的官道被河水所阻,尤其是夏雨时节,交通几乎断绝,多少人望河兴叹。有人则沿着河水踏勘,终于在荆棘密布的北盘江上游寻找到了一处可渡河之地,那些辛苦的先人们定然是高声欢呼:“这里可渡,这里可渡!”,“可渡”一名因此而来。二说诸葛亮南征时留下。刘皇叔白帝托孤,诸葛亮“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一代名相领大军南征,到达这儿,被天险所阻隔——大军的步伐在可渡河北岸停下了,中兴的大业岂可因一条不知名的河流而滞停?孔明坐在帐前摇着羽扇思考良策。终于,有探子来报:“前面江水猛涨,但有舟楫可渡”!欣然间,诸葛亮握住羽扇的手轻轻放在膝盖上,从容说道:可渡便好!立即拔营挥师南下,所向披靡,征战安抚,最终取得胜利。在此,可渡一名的沿用,包含了对蜀汉文化助推云贵发展的纪念,也包含了后人对诸葛武侯的尊重和凭吊。

其三说,可渡河原名不可渡河,因云贵总督范承勋作《可渡桥碑记》而改名。碑记曰:“徒杠舆梁,王政之所急务,为广利济免病涉也。然在安澜通津,则为力也易,若刀绝崖断壑,其为力也难。吴榜村有曰:‘盘江西绕七星关,可渡河边万仞山’。其险可想见矣!余自辛酉岁由蜀东督师恢滇,过其境,知为滇蜀三省驱使往来之孔道也......今章落成矣,梁曰‘可渡’,今诚可渡矣。莅滇黔者,各有所指,不劳民矣,坦步波澜无阻邮矣。予亦欣然乐为之记矣。虽非不朽之文,用记不朽之桥,其亦可贵。”桥建成后,不可渡河因范承勋桥记:“以桥关政务,今甚落成也,梁曰可渡。今诚可渡矣!”之言被后人改名为可渡河。

还有一种说法,是因为可渡桥而得名。桥头有碑文记录了桥的来历:清初,曲靖文官赵勋臣进京赶考,来到可渡河岸,时逢大雨滂沱,可渡河上游山洪瀑发,河水猛涨,无处逾越,赵勋臣心急如焚,仰首朝天,备上香纸,祈祷上苍,许下愿:“苍天在上,若明日水落,吾能过河,按期上京赶考,为官后定在此建桥供万民使用,万万虔诚。”次日,果然雨停水消,赵勋臣便顺利过了河。渡过河去赶考的赵勋臣,中举后仕途扶摇直上,官至两江总督,晚年身体不适,拜神求佛,方想起在青年时在可渡河许下的愿,也因这一许愿,导致后来荣华无尽,而桥未修,深感自责,便命其子时任“中将二等文虎章广东总司令”的赵越返回可渡河上,花去白银万两修建了可渡桥,普渡众生。桥修好了,曾经的“不可渡”变为“可渡”,可渡由此而来。如果要考证“可渡”的确凿由来,从秦始皇修“五尺道”起,翻阅千年历史碎片,显然不易,仅是回味每一个与之相关的传说,都蕴藏着比河水还要长的故事。无论是凡人踏勘而名之可渡、名相命人踏勘而得名可渡,还是范承勋题词撰名、赵瑞麟修建“感恩”桥,变“不可渡”为可渡”,无论哪一种说法,“可渡”都饱含着祖先对千里高原的山水进行征服和开辟的无限艰辛和改造自然的智慧和勇敢。

(二)可渡关可渡关又名云顶关,皆数倍于蜀道之险。据资料记载:“可渡关一名云顶关,在城北90公里的战坡前,为入滇咽喉,所谓一夫当关,万人莫开者此也。吴三桂两次用兵,皆兢兢屯守,此地有观音堂,正当险绝处,路从堂中经过,清总镇唐希顺刻修路碑于内,前有千丈崖,又名翠屏。俯瞰可渡,惊心怵目。崖上镌‘水流云在’四大字,为县境第一险要,清设把总守其下可渡河岸。”可渡关为兵家必争之地,据传三国时诸葛亮就在此大战孟获,至今还有“诸葛大营”,“孔明桥”、“战坡村”等地名和战场遗址。站在战坡上翘首可渡关凛然逼人,战坡是可渡关最大的关隘。

(三)可渡河摩崖石刻

可渡河有摩崖两处,一为可渡河摩崖,位于可渡河北崖。刻“飞虹伫鹤”四字,每字0.5米见方,距地面9米,作者,刻年不详,保存安好。二为翠屏摩崖,明杨慎有诗句:“水峡风烟接大洲,翠屏青嶂绕丹丘。”摩崖古迹“水流云在”,“山高水长”,字高2米许,宽0.3至0.4米,深约0.05米。阴刻,隶书,笔力苍劲,洒脱,风格各异。“水流云在”,《贵州志》、《威宁志》称,明洪武年间傅友德南征过此,“纠工凿崖而镌”。《大定府志》“可渡河岸,奇峰峭立,削壁天成,曾留仙笔‘水流云在’四字,指挥李文龙后镌‘山高水长’四字。观者叹其陡绝,莫不羡焉”。因高及千仞,阶不可升,未拓。(四)可渡河古驿道可渡河有古驿道残段,约3公里,位于观音岩至可渡河边,宽1.7米,块石铺砌,蜿蜒山间,基本完好,名为观音岩古驿道。唐希顺《修可渡河路记》说:“黔地万山鸟径,一线羊肠,北之蜀道,尤有难者。公每出,遇路之砢碜者,倾圯者,缺陷者,辄下车徒步,曰:“是不可无以修之也”。即生囊中全以资费,或命官,或遣率卒,或给僧,或侍工人,令石之刻期告竣。因此威之上下路多修补,而往来于斯者,皆履坦平面由正路。公之功,亦何的不成就也哉。今夫路者也,道也。身之路以为修,心之路以正为修,家国、天下之路以齐治平为修。公主以修路为心者,其以此为不其意乎?予一日特此意之以质为公,公谢不自居曰‘我非能修是精微之路也。’余曰‘夫道而已矣’。因若其说以为记。”

(五)可渡站可渡河是旧时乌撒入滇的咽喉要道,洪武十四年,朱元璋命傅友德为征南将军,蓝玉,沐英副之,率军三十万征西南,至湖广,沐、蓝由四川出会埋,循金沙江至滇,傅友德率大军趋贵州攻乌撒“命将士于乌撒筑城,版锸方具,蛮众复合,出兵击散溃,遂城乌撒,克可渡河,东川,乌蒙,芒部悉定。后复叛,以吴复为总兵,费聚副之,征乌撒,乌蒙。沐英自大理还,会击乌撒。大军既集,诸蛮降”。“十五年四月,乌撒诸蛮复叛,命安陆侯吴复为总兵,平凉侯费聚副之,征乌撒,乌蒙诸蛮。是月,平西侯沐英自大理还,会征南将军击乌撒,七月,进兵,大败其众,斩首三万余级,获马羊万计,余众悉遁,复遣兵捕其之。”“十六年,大军即败乌撒,诸余党之潜匿者,皆捕其之,诸蛮震慑率来降,乱平。十六年,筑乌撒卫后所土域(今宣威城),设沾益流官知州,侨治乌撒卫。后所城内兼设沾益,倘塘,可渡三站。后所军屯铺堡,并附乌撒卫管辖。”

康熙三年,水西土司安坤和乌撒土司安重圣反,清廷派兵剿之,贵州提督李本深与安坤兵战于陆广,安重圣在乌撒集兵,在可渡河安营扎寨,以待吴三桂大军,吴率兵直由归集入水西境“三桂困于果勇底,使其将马宝攻乌撒以绝坤余孽。”四年二月,官军克乌撒,擒安重圣及其弟重乾,水西乌撒皆平。(文/何道勋图/何革)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uanweizx.com/xwsly/682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