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掌上曲靖的缘分还得从《曲靖日报》说起。和《曲靖日报》相识是在年8月,那时我在开远工作,借回宣威探亲的机会,顺路到曲靖军分区看望一位好友,在朋友案头,我看到一张《曲靖报》,虽是一张“小报”,但仍为能看到一张家乡的报纸兴奋不已。随后我陆续给《曲靖报》投稿,每逢春节等重大节日,《曲靖报》便会套红刊出我的剪纸作品。就这样,我们之间的缘分开始了。
随着南昆铁路通车运营,我于年8月调罗平工务段党办工作,到任的第一件事就是想办一个通讯员培训班。经过精心筹备后,年3月的一天我第一次走进曲靖日报社(这时《曲靖报》已改为《曲靖日报》,并由“小报”变成“大报”),接待我的是时任社长兼总编辑杨朝俊老师。当我报上姓名,杨总编笑了:“我们是老朋友了,我签发过你的多篇稿件,我记得我签发你的第一篇稿是一幅剪纸。”杨老师的亲和力一下拉近了彼此的距离。第三天,杨老师专程从曲靖赶到罗平亲自为40多名南昆铁路沿线从事养路工作的基层通讯员讲授了新闻照片的拍摄和消息、通讯、言论等体裁稿件的采访及写作知识,并详细介绍了《曲靖日报》的情况及投稿常识。之后,《曲靖日报》加大对南昆铁路的宣传,特别是我本人的稿件频频见报,报社不惜版面,连续刊登铁路建设和运营发展的大幅新闻照片和通讯、消息等稿件。我和《曲靖日报》由相识到相知,建立起不可割舍的情谊。
年2月,我调到曲靖车务段党政办公室,一报到,我立即策划筹办通讯员培训班,两周后,我第二次走进曲靖日报社。还是杨朝俊老师亲自来讲课。讲完课,杨老师拉着我的手说:“广清,我很快要退休了,以后你要多加强与报社的联系,搞好铁路宣传。”之后,工作再忙我都始终不忘给《曲靖日报》投稿,曲靖站站房改造、沾昆复线建设、春运、署运、重点物资运输等稿件频频见于报端,其中“积压化肥乘专列奔市场”的消息还上了头版头条,珠江源晚刊几次用整版篇幅刊登我采写的铁路相关稿件。我和《曲靖日报》的关系由相知递进到相亲。
年8月,曲靖日报·掌上曲靖客户端上线了。这时我已从事离退休工作,立即下载了掌上曲靖客户端,铁路客运货运的各种新闻可以现场采写传稿,掌上曲靖客户端在活动尚未结束便刊登出来,单位同事及其家人立即通过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