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敬!没有他们数十年如一日的坚持,宣威这些东西也许就失传了
优胜劣汰时代遗落的却是珍贵的民俗文化。没有他们的传承,丢失的将是我们年少时的回忆,没我们的重视,无数文化将在我们手中消逝。
彝族风俗礼仪
宣威市级非遗保护项目
彝族习俗礼仪省级传承人
高兴德
彝族是宣威居住年代最久远的土著民族,彝族同胞互称“老本家”。彝族是一个多种崇拜的民族,归纳起来有神灵崇拜、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三大类,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形成了许多特定的风俗礼仪。宣威彝族的风俗礼仪,内容和形式都十分丰富,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毕摩文化是彝族传统文化的核心。毕摩传承奉行传男不传女的原则,毕摩的作毕仪式种类繁多,带有强烈的神秘色彩。主要职能包括主持葬礼、祭祀活动(祭祀的对象包括图腾物、神圣自然物和各种神灵,宣威彝族比较典型的是祭龙树和祭祖先),以及除灾祛祸、治病疗疾等。毕摩在各种仪式中使用的工具称为“法器”,起到通达神灵、降妖镇怪的作用。常用的法器主要有经书、法衣、法笠、法铃、签筒等。
年,宝山的高兴德被命名为省级非遗传承人(年去世),年,彝族风俗礼仪被命名为宣威市级非遗保护项目。
务德走老丑
宣威市级非遗项目
也称唱老丑,因为主要是以老丑(角色)为中心的三人或多人的组合表演而得名,是以“灯会”的形式进行的民间传统文化活动,被誉为宣威戏剧的活化石。
走老丑
过去宣威境内有十余处唱灯班子,如今大多数地方失传已久,只有务德庶乐至今仍正常开展活动。年,务德庶乐被曲靖市命名为走老丑之乡。
走老丑分为“愿灯”与“玩灯”,愿灯以娱神祈福为目的,有很多讲究,玩灯则以自娱为目的,形式自由,以玩为主。“愿灯”每年元宵时节例行活动,男女老少齐上阵,正月初六开始排练叫“操灯”,十三正式开始叫“出灯”,之后在本村巡回表演四天,十六结束叫“烧灯(收灯)”。
走老丑的音乐属曲牌体,主要来自民间小调,极少部分来自洞经音乐。曲式结构多为上下句体和四句体,调式以“宫、商、角、徵、羽”五声音阶为基础,多采用“垛花板”等形式运用衬词衬句来过门接腔,烘托气氛,丰富音乐的表现力,塑造人物形象。
宣威山歌
宣威市级非遗保护项目
山歌传承人毛加超
山歌
山歌是民歌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有草根的艺术,也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广泛的受众群体。至今宣威一些地方还有青年男女在元宵节、端午节等节日聚集在特定的地点对唱山歌的传统,称为“赶花街”。
宣威山歌的内容无所不包,一般以四句为一个段落,每句七言。歌词要求押韵,多用一些方言俗语,明白如话,讲究即兴发挥,现编现唱。歌词大量使用赋、比、兴的文学手法。
山歌传承人:(上)孔德才(下)顾怀礼
年,孔德才、毛加超被命名为宣威市级山歌代表性传承人,杨柳被曲靖市命名为山歌之乡。年,宣威山歌被命名为市级非遗项目,顾怀礼被命名为宣威市级传承人。年,杨柳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为“中国山歌之乡”。
宣威山歌常见的调式有二十余种,大多为两个乐段,即三、四句重复一、二句的旋律,少数调式以四句为一个乐段。演唱形式有独唱、对唱和群体对唱三种形式。
田坝土漆技艺
宣威市级非遗项目
土漆
土漆也叫生漆、国漆、大漆,是漆树树干上被割破后分泌出来的一种白色浆汁,土漆家具美观耐用,防裂、防腐、防虫,通常情况下可保存百年不坏,上好的漆器工艺甚至在常温下保存千年色泽如新。
土漆有毒性,体质敏感的人接触土漆就会生“漆疮”,因此漆匠最重要一条就是能耐漆。做土漆先要割漆,一般在小暑开刀,寒露收刀。割下的土漆先是乳白色,其后渐渐变红,最后变黑,所谓“盐无二味,漆有十色”。然后将土漆和熬炼过的桐油掺和在一起给家具上漆,需要经过刮灰、打磨、上漆、揉漆等复杂的工序,土漆不能用刷子刷,必须用手掌均匀地搓揉。一件家具需要涂漆5-6遍,一平方米大约需要土漆3-4两。随着化学油漆的普遍使用,如今土漆家具已经不多,土漆主要被用来漆棺木。
年,田坝土漆技艺被命名为宣威市级非遗项目,毛加平被命名为曲靖市级传承人。
海岱马褥子
制作技艺宣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马褥子
马褥子就是马鞍上的垫子,马褥子制作是海岱镇的传统手工纯羊毛纺织毯技艺,旧志称为“栽绒”,因为其中的代表作品马褥子而得名。最早始于水坪村刘氏,传女不传男、传媳不传婿。现在还会做的已经不超过10人,年,海岱被曲靖市命名为马褥子之乡,严粉吉被命名为曲靖市级传承人,年,马褥子制作技艺被命名为宣威市级非遗项目。
马褥子为纯手工制作,工序有纺线、洗线、染色、定色、晾晒、编织等步骤,主要工具是纺车、织架和剪刀。栽绒是在经纬线交织构成的素色毯基上,用手工绾结彩色毛线后剪断线头,形成规则的几何图形或动物、花草等图案。因为高出毯基的绒面如同栽植上去一样,故名栽绒。
上好的马褥子甚至可以用上百年,过去只有达官显贵和大户人家才能享用,民国时期云南省主席龙云就买过海岱的马褥子。现在的马褥子多数是用作地毯、坐垫、床垫、车垫等,很多人则纯粹是把它当作工艺品收藏。
宣威铜器、铝器制作技艺
宣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传宣威打制铜器、铝器的技艺是“下江人”(湖广人)传来的,至今已有三百多年。过去很多地方都有铜匠,以倘塘、务德两地为盛。
倘塘镇旧堡大罗汉树村至今还有30余户70余人从事铜器、铝器制作,代表人物有秦庆锋、陆继乖、秦永平等,他们打制的铜器、铝器有敝锅、火锅、盆具、茶壶、瓢勺、火钳、提锅、提壶等10余个品种。铜器、铝器的制作方法基本相同,整个过程分为熔液、倒坯、打坯、开坯、拆坯收口、清坯漂水、精加工七道工序。
在务德镇新华索租卡村,打制铜器是当地王家的六代独门手艺。王开金40多年来一直靠打铜为生,他铸坯时以两坯套打,称为双胎同生。他打制的铜器无接口,质量好,色泽光亮,造型美观,主要制品有茶壶,吊锅、大锅、脸盆、墨盒、铜灯、蜡台、香炉等。
宣威面塑技艺
宣威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面塑
面塑是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宣威面塑主要在祭祀中作为供品出现,称作“食供养”,俗称“祭桌”。
宣威面塑多由妇女制作,倘塘上街的吴竹英是面塑的行家,她做的面塑造型丰富,色彩鲜艳、民俗气息浓郁。做面塑先要和面,醒好后揉成小块,初步捏出造型,再用小竹刀雕成龙、凤、花鸟虫鱼、瓜果蔬菜等形状,然后蒸熟,冷却定型后染色即可。面塑的各种造型分别象征不同的吉祥寓意。面塑制作没有图样参照,全凭制作者的经验和记忆,通过切、搓、捏、擀、铰等手法来表现。
在出殡前,做完道场之后,所有人都可以“抢”祭桌里的东西。一种说法是小孩吃了肚子不会疼,另一种说法是会给家里带来更多的好运。而主人家一般都会先把龙“抢”了放在家里,以示吉祥如意、好运绵绵。
来源:宣威市档案局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