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说云南人是家乡宝,想想自身,似乎也是那么回事,在外辗转之后,最终还是回到了云南,回到了一个叫陆良的小县城。
在小县城,其实也挺好的,在写下这篇文字的时候,北方已经飘着雪花,但是在云南的陆良,幸福公园里还有青青的草,同乐公园还有娇艳的花,天空还有缓缓流动的白云,远处的山色依旧青翠。
小县城的生活,节奏缓慢,都是听得懂的方言,自小就吃习惯了的味道,房价不贵,一个月的收入,买上一平米房子,还略有结余。
在小县城待久了,出门就能遇到熟人,似乎又再次回归乡下熟悉的人情社会。
字游人是农二代,回到云南陆良这十年,和高中就认识的她走到了一起,在陆良安了家,有了两个孩子,工作也还算不错。
但是在我心中,最重要的是,孀居的母亲,已经跟随着我来到这个小县城快10年了。有母亲的地方,就是家乡,而出生地宣威,好像用故乡更贴切一些。
陆良和宣威同属云南省曲靖市,气候、饮食、语言、习惯差不太多,母亲从宣威来到陆良也住得惯。小县城城市小,几年下来,母亲有了自己的朋友,一起邀约着出去逛街,做子女的也放心,更安心。
曾经和在昆明打拼的一个兄弟有交流,说起我们的生存现状和未来,讨论着那些迷茫和梦想,兄弟精辟地总结了,人生最好状态是:有点小钱有点小闲。工作的是最好状态是:钱多事少离家近。
这个社会,钱总是不会够用的,事情的多少,更倾向是一个心理概念,觉得多,那就确实做不完,觉得还好的话,似乎也就是那么一些。何况,在我们在做事中,不但能收获工资,还结交了朋友,获得了成长。“钱多事少离家近”中,只有“离家近”,是具体可以衡量的。
我的那位兄弟经历丰富,是一位传奇人物,从体制内辞职出来,下海当弄潮儿。他说起自身以及他的那些朋友,这些年在外面,钱是多赚了一些,可惜大部分人的父母和孩子,只能留在老家,成为空巢老人和留守儿童。
总不能换一个地方,都带上父母和孩子,一是自身条件还不具备,二是父母孩子未必能适应,孝顺中有“顺”字,其本身也包括生活的适应和平顺;孩子的稳定就学也是一个大问题。
每次老家有红白喜事回去,父母不方便多给一些,相对宽裕则给得少一点,自身和玩伴朋友喝喝酒玩玩牌,又再次离开了,成为大城市打拼青年的生活常态。
所以,在家乡的小县城,母亲在自己身边住得下去,让自己有尽孝的可能,是字游人最看重的地方之一。
在小县城,还有一个好处,能有选择性地过自己的人生,每次艳阳高照的周末,朋友圈总有朋友在晒爬山野营的照片,在云南的七彩阳光下,一家子在山野之间放飞性灵,其乐融融;和朋友同事一起爬爬山,拾拾菌子,畅谈家长里短和向往的明天,不正是人生最好的状态吗?
在小县城,房价和大城市天差地别,多努力一点,多节约一些,不用去掏六个钱包,也能买得起房。在小县城,好些爱情避免死于房价和彩礼之手。
我在云南小县城,真的挺好的。这些年国家的西部大开发、一带一路建设、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等惠民政策,让西南的路况焕然一新,不管去哪里都很方便。
人到中年,割舍不断的是家乡,特别是男的,在安土重迁,在重视人情的农村,红白喜事,特别是白事,免不了要回去。
从自身的角度来说,那些爷爷奶奶,大爹大妈,那些看着我们长大的长辈,在他们人生的最后一程,能回去送送,可能是我们对先辈最好的告慰。
在家乡的小县城陆良,离老家宣威也就百多公里,虽然有乡道和山路,快不起来,但是半天时间怎么都能到家了。
在家乡的小县城,周末的时候,姊妹们还能约着一起吃顿团圆饭,搞次烧烤,在孩子的笑闹中,大人们交流着各自的境遇和感悟,老人们能经常见到子女又在一起,或许,这就是天伦之乐!
在云南,在狂野的滇西,能感受到万物生发,万类霜天竞自由;在滇南,则是异国风情,热带风光;在滇东,能感受奋发进取,丘陵平谷;在滇中,则包裹着明珠昆明,没有北上广深的中心繁华,但是自有她悠然物外的气象。
在云南的小县城,生活回归本味,人际回到本真,偶尔心血来潮,坐上高铁火车,可以去到大城市,近点来说,去滇池的海埂大坝喂喂海鸥,何尝不是一种美好!
我在云南的小县城陆良,其实挺好的,在外漂泊的朋友,你是在小县城发展,还是在大城市拼搏,一切还好吗?会不会想起家乡的父老,家乡的小县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