诚信白癜风医院 http://www.yunweituan.com/m/
宣威火腿是中国三大著名火腿之一,与金华火腿、江苏如皋火腿齐名,至今兴盛不衰。
一方水土孕育一方饮食。宣威火腿为什么那么有名,并能持续前行多年越来越兴盛?笔者阅读国家图书馆网站里民国时期陈其栋编纂的《宣威县志》,得到一些启示。
腌火腿要使用盐,用好盐才能腌制出好火腿。云南自古产井盐,如安宁井盐、黑井盐等。在封建社会,盐是重要物资,百味盐为先、盐为主,盐也是高税产品,盐税是官府的重要收入来源。由于生产力落后,制盐技术难以有效提升,新的盐产地不足,运输成本高,加之盐税高,从而导致民间食盐较贵,一般老百姓吃不起盐,经常食淡茹素。就此可以看出,旧社会时宣威火腿产量不会太高,而且也不会太咸,因为盐贵,不是家家户户都可以腌制火腿的;即使腌制火腿,也不会用盐过度。以前宣威火腿主要用黑井盐来腌制。陈其栋《宣威县志·卷七》有:“盐以黑井产为贵,川盐腌者味尤佳,而颜色不漂,故腌者多用黑盐。”宣威火腿讲究色香味俱全,火腿成色不好是不行的。
腌制宣腿的原料取自本地,也来自邻近的贵州威宁、水城等地。当时,本地制酒的人家利用酒糟养猪,其他一般是用苞谷面、菜蔬、浮萍等喂猪,甚至多野外放养。陈其栋《宣威县志·卷七》有:“猪则除作房酒户平均各三四头,普通人家无不饲养,多者至四五头。然限于地、绌于力者,实亦不少。故宣境虽以产腌肉、火腿闻,平均饲猪之量每家不上一头,且其来源皆仰给于威宁、水城。制腌肉、火腿时购自邻境者尤多。”“又宣中饲豕多用包榖末外,间或专用菜蔬及浮萍、木叶等类,有时放山泽间恣所欲食,故肉质亦较粗而薄。”作房:作坊。仰给:依靠别人供给。“宣境”“宣中”均指宣威。包榖:苞谷。过去农业生产落后,没有化肥,所以包榖、菜蔬等产量有限,加之养猪费时费工,人们无法饲养太多的猪。现在猪饲料(如苞谷、萝卜、青菜、白菜等)充裕,养猪以圈养为主,那时养猪可能多为放养,放牛放羊时顺带放猪,这在改革开放前的一些边远农村并不鲜见。我国古代有“豕人”这一官职,民间有专门的牧豕人,其主要职责就是把猪赶出去放养于山泽间。秦汉时期有一些牧豕人后来功成名就,青史留名,如承宫“牧豕听经”讲的就是这类事情。从现代食品业角度来看,单就原料而言,昔日的宣威火腿算是正宗的绿色食品了。
宣腿腌制自有良法,现在的腌法应该是承继了以前的传统。《宣威县志·卷七》有:“宣腿著名天下,气候使然。而外间人多疑其有秘制,或谓腌时必以香料杂入盐中,或谓腌腿之盐以含有硝质者为贵,说皆非也。宣人腌腿无他缪巧,亦不必尽用云盐。惟乘其热时,取就木盆或簸箕中,先侭皮面堆铺盐末,尽量揉擦,或取肚摺皮一方加于其上,用力揉之。盐由毛管透入中间,自能耐久。遇骨缝及有摺叠处,皆须注意,草草略过,便易致腐,苍蝇乘间而入,不可收拾矣。腌即毕,纳入铁釜或瓦钵中,以肉压肉,层累而上,使盐多处皆傅著不坠,盐水亦浸渍皆透。逾五日取而挂之暗处,楼下比楼上佳,随时检视。经过雨季,则其味便佳。腌肉之法同。由外购入之腿及肉,则炒盐使热或喷酒其上,而后腌之,隔日再腌一次,亦不致败。惟其味总次于乘热而腌者。”“凡腌火腿及肉,每百斤以用盐五斤为度。”缪巧:诈术与巧计。铁釜:铁锅。瓦钵:大瓦盆。猪刚宰杀后趁着猪肉还有余热时腌制,或宰杀后猪肉已冷却就用炒盐腌制或喷酒腌制,拿块猪的肚摺皮放在上面用力揉擦,前者可叫热腌法,后者可叫冷腌法。其目的均在于使盐巴能够顺畅渗透进肉中以便保鲜防腐。遇到盐荒或盐价奇高之时,一般人家平时只得淡食以节省盐巴,用以年终腌制火腿及肉。
宣威火腿被制成罐头,在昆明、叙府(今宜宾)等地销售,甚至远销海外。当时宣和公司派人到广东学习制作罐头的技术,随后购买机器、设立工厂、招收工人,成立罐头公司。火腿罐头携带方便,为赠送亲友之佳品,一时风靡,供不应求。宣和公司后因经营不善而倒闭,继之而起的有“大有恒”“义信成”“裕丰合”“中常公司”等。“大有恒”的业主为浦钟杰(即浦在廷),“就宣和公司原有房业及机器设备应用,独立自办”,资本“约万余圆”,“用机器而助以手工,每日制出三百罐”,每个罐头六角,雇佣工人“七八人,每日做工八小时”。“义信成”的业主为李学禹,独立自办,每日生产四百个罐头,雇工二十余人。“裕丰合”的业主为刘国裕,资本“约万余圆”,每日生产罐头百余罐,雇工五六人。“中常公司”的业主为陈时铨、陈时夏兄弟。“大有恒”除在宣威办厂外,还在昆明设厂制作火腿、水果罐头。
宣威火腿属于“走出去”的品牌,外销业绩不俗。《宣威县志·卷七》记载:火腿“行销省内外及四川,岁约六十万斤,每斤平均四角。各号及四乡小贩皆视省城及叙府为正销场。”各号:各商号。叙府:四川宜宾。火腿罐头“行销省内外及东西各国,岁约三十万罐,每罐价银七角。”
时至今日,人们推陈出新,宣腿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成为“舌尖上的中国”的佼佼者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