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早传来重磅消息!云南高考要改革啦!
教育部已批复同意云南省从年秋季新入学的高一学生开始实施考试招生制度改革。值得一提的是,云南省普通高中高考综合改革后,从考试形式、综合评价方式等方面将产生一系列新的变化。
也就是说,从年开始,云南的高考形式将由文科、理科的“固定组合”向“多元选择”转变,学生有了选课权、选考权。
怎么变?
将采用“3+3”模式
理论上学生可以有20种选课组合,学生的兴趣、爱好、学习潜能和个性特长得到充分体现。
“3+3”模式是指高考成绩由语文、数学、外语3门统考科目成绩和考生选考的3门选考科目成绩组成。学生不再分文理科,可以自主选择选考科目。
有哪些科目可选?
可以从其他省份的做法来参考一下:除了浙江外许多地方都采用“6选3”模式,即从物理、化学、生物、政治、历史、地理6个科目中自主选择3科;而浙江采用的是“7选3”模式,除了以上6个科目外,多了一科“技术”。
所以,喜欢历史、物理、化学、生物的你们可能已经高兴的跳起来了。
你猜选哪个科目的人最多?
之前中国青年报针对这项改革做过一次调查,调查结果非常有意思:
化学成为受访者选择最多的科目
比例为51.35%
历史排在第二位
比例为45.95%
排在第三位的是物理
因为它在专业选择上最不受限制
高校偏爱哪些科目?
但是,高招录取时各高校考虑到不同专业的要求,必然对选考科目提出限制。所以,想选就选?还没那么自由。所以,又有了下面这项研究结果:
选考物理
满足高校专业选科要求的覆盖率
高达97.63%和91%
选考政治
在上海只有62.14%的专业不受限制
在浙江只有59.7%的专业不受限制
数理化
依然是高校最重视课业
而且,在高校专业的选科要求上,同一专业(类)要求的选考科目也不尽相同。
聪明的你们一定知(懵)道(圈)将来该怎么选了!
改革后可能会发生这些变化
未来云南的高中教育和高考会发生哪些变化?不如看一看首吃螃蟹的浙江、上海,心中也许就有数了?
变化一:“数理化”不灵了?
有一个现象:今年高考浙江全省29.13万考生,选考物理的只有8万人;上海选择物理科目的考生也仅占总人数的30%。
“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这句话现在不灵了?
“物理遇冷”的直接原因不是选考,而是新高考为了平衡不同学科的难度和分值,对选考科目采取了赋分制。
赋分制,即不以卷面实际分数为考生最后得分,而是根据考生的卷面成绩在全部成绩中的位置,给出一个相对分数。具体到本次高考,每门选考科目卷面成绩的前1%为分,2%为97分,以此类推,以每3分为一个分差档设置21个得分档,直至最低分40分。
“物理学科本身偏难,选考物理的一般都是成绩较好的学生,因此导致许多成绩不好的学生不愿意成为分母。”杭州市一所普通高中副校长举例说:比如短跑比赛,一组是10个速度较快的高手,另一组是10个跑得较慢的人,两组的竞技水平并不相同,但都按同样的规则赋分,最后在两组内排名相同的人,成绩就相同了。
这种趋势在县级中学继续放大。“弃物理”现象的实质,是多数学生和学校希望避开不容易获得高赋分的科目,而主动去选择容易取得高赋分的科目,由此形成了“田忌赛马”式的选考策略。
选考物理人数大量减少,带来的另一个直接影响是高中物理老师面临失业。上述嘉善高中目前在读的高二学生中,选考物理的学生仅有5人,只需要一名物理老师上课。因此,原有的物理老师中,有两人转岗去教新增加的技术课,1人转岗做了会计,还有几个则干脆调到当地初中当物理老师。
变化二:学校教室严重不够用?
选考制度另一个直观变化,是不同学生选考不同的科目,给高中教学管理带来的难题。云南也说了,理论上学生有20种选课组合。
在其他省份实践后,实际操作中可能形成了更多的选课组合。
但由20至35种选课模式带来的“走班”制,也让许多学校头疼。浙师大附中课程中心主任徐仲文说每学期选课后,他都要带着两位同事用整整3天排课;杭州普通高中因学校条件无法保证理想状况的走班制,只能先以报考最多的两门为基础分班,外加1门课走班,最终实现了十五六种;杭州第二中学把图书馆、实验室、会议室等所有可用教室都挖掘出来排班……
变化三:教师工作量剧增
师资力量是另一个掣肘因素。
杭州二中为保障35种走班模式,为高中每年级平均配备了约60名教师,但在多数普通中学,高中每年级只有二三十名教师;在地理、政治等报考比例迅速提高的学科中,教师短缺的现象极为突出;以往每名地理教师每周平均上12节课,新高考后,每名教师每周要上16节课才能满足需求,工作量增加了三成。
有专家做过测算,不论各高中每年实际选考某科目的学生规模大小,上海与浙江两地的高中,都需要行政班数量1.5倍的教室,以及6至7个科目教师的工作量增加一倍,才能保证教学安排。
变化四:被拉大的学校差距
新高考改革的目标是以高考为指挥棒,全面推进中国的素质教育。但对于不同学校来说,其所带来的影响差异很大。
从杭州经验来看,一贯重视素质教育的重点高中,对改革游刃有余,不论是排课、师资或学生压力都相对较小,新的高考模式及录取模式,对原有的教学安排造成的冲击也较小。年实行新高考后,杭州二中创下了浙江省最高纪录——51人考入清华北大,近70%的学生升入大学。
而教师使命也在变化。过去,教师只要把课教好,任务就完成了;现在,教师的教学要求则细化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培养全体学生基本科学素养的通识教育;第二个层次,是针对学生所希望报考大学的需要,完成高水平的知识传授;第三个层次,则是针对有浓厚兴趣、有意从事相关职业的学生,不仅教授课本内容,还要指导学生自主学习一些课外内容。教师使命的变化,必然对中学教师的整体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
相比之下,由于生源、师资、教室数量等限制,很多普通中学完成“大走班”都有困难,更谈不上课外班和社团建设。
正是看到了这样的差距,一些经济条件尚可的本地家庭,早早就把孩子送到杭州、宁波等地教学质量高的寄宿学校就读。“不只为好的教学条件,最根本的还是理念差异。”
来源:春城晚报(hai-ccwb)记者罗南陈怡希;部分内容整合自中国新闻周刊、钱江晚报等
点阅读全文进入宣威最大婚恋交友平台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