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白癜风QQ交流群 http://m.39.net/pf/a_4580350.html
温馨提示
大同新闻综合频道
19:35
《大同新闻联播》天气预报
20:15
电视剧:
东江英雄刘黑仔
智勇大冲关
站在伟人邓小平身后默默奉献了一生的卓琳,走完了她93载人生历程。从云南宣化的富商之家走出,她毅然奔赴延安、投身革命。与邓小平结成伴侣后,共同经历了战火硝烟的考验,“文革”艰难岁月的磨砺,以及大起大落的境遇浮沉。她始终以女性的温情、善良和坚忍,与丈夫相依相伴,不断给予丈夫力量和扶持。邓小平的一生是光辉、伟大的一生,他的一切与他身后有卓琳这样一位伟大女性是分不开的。
在北京景山后街,卓琳和邓小平生活了几十年的院子里,有两棵靠得很近的油松,一棵高大挺拔,一棵婀娜多姿,枝条互相拥抱着,并肩而立,好像两个人相依相伴。孩子们称这两棵树为“双龙树”。它们恰似卓琳与邓小平相濡以沫一起走过58个春秋的生动写照……
“名绅千金”投身革命卓琳的经历虽不像邓小平那样波澜壮阔、震撼人心,但却同样充满曲折而耐人寻味。她出生在一个富甲乡里的工商名绅家庭里,是家中第七个孩子,也是最小的一个孩子。卓琳原名浦琼英,父亲是云南有名的“宣威火腿大王”,曾因某种原因而被“软禁”过。当时只有四五岁的卓琳就由母亲带着先后赴越南、香港、广州,千里寻父。她从小就感受到女性地位低下、与男人不平等,并为之愤愤不平,小小心灵就萌发出莫名的反抗意识。
上中学时,有一个音乐女教员常常在课堂上向学生们宣讲革命、共产主义,卓琳深受感染。有一天,这个教员突然被捕了。在押赴刑场时,这位戴着手铐脚镣的女教员慷慨悲歌,高喊革命的口号。那英勇就义的场面与大义凛然的共产党人形象,深深铭刻在卓琳心底。于是,追求自由、追求个性解放、追求革命的真理,渐渐在卓琳的心底明确。
1931年,卓琳作为云南省体育代表团少年选手参加在北平举办的全国运动会。刚到达香港,“九·一八”事变爆发了。国难当头,运动会没开成,云南队只好撤返。卓琳心不甘、情不愿,给家里写信表示不回云南,要去北平读书。家人同意后,她经上海辗转北平,在一个补习班学习数月,次年考入北平女子一中。
1935年,“一二·一六”运动中,19岁的卓琳和数千名学生走上街头,加入抗议洪流,用不可遏制的愤怒高呼“不当亡国奴”的口号,声讨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暴行和南京国民党的卖国行径。对她来说,这是一次灵魂的洗礼,她的思想觉悟发生了质的飞跃。
第二年,卓琳抱着实业报国、科学报国的理想,以优异的成绩考上北京大学物理系,这是西南地区第一个考上北京大学的女学生。在校时,她积极参加了学校抗日民族解放先锋队。没多久,“七·七”卢沟桥事变爆发。卓琳乔装成老百姓,躲过了日本鬼子的视线,逃出了北平。逃出北平后,卓琳决意去延安投奔八路军。几经辗转,她终于到达延安,并考上了延安陕北公学。次年年初加入中国共产党而成为一名矢志不渝的革命者,并因工作需要而改名为卓琳。
曾担心小平没文化“拒婚”1939年初秋,邓小平与卓琳相识在延安。卓琳说:“他(邓小平)是从前方回来的,和邓发住在一个窑洞里头。我当时在公安部工作,他们经常到公安部来,因为公安部女同志多。有时候也叫我们到他们住的地方去玩,他大概在那个时候就对我有意了,我还不知道。他就找跟我一块儿到延安的女朋友,让她来跟我谈,说他想跟我结婚,问我同不同意。那个女朋友和我谈了两次,我不愿意。我说我年纪还轻,不想那么早结婚,于是我拒绝了。”
邓小平当时是八路军129师政委,卓琳是一个年轻女学生。对这位从前方来的长征干部,卓琳自然缺乏了解。
据卓琳说:“因为当时去延安的那些长征老干部都是工农干部,我就怕跟一个工农干部结婚,不是看不起他们,是怕他们没有知识,跟他们说话说不到一块。延安有个笑话,一个工农干部和一个知识分子结婚了,两个人晚上沿着延河看月亮。那个女的说,哎呀,你看这个月亮多漂亮呀。他的丈夫却说,有什么漂亮的,我看不出来。我想,我结婚可不能找工农干部,我要找知识分子。”
但邓小平并不灰心。卓琳说:“后来他亲自找我谈了两次,第一次谈他的情况,第二次谈他的希望。我听听,觉得这个人还可以。他有点知识,是知识分子。而且我想,反正早晚都得结婚。我那时候已经23岁了,就同意了。”
一张婚照挤进两对新人从相识到决定结婚,在很短的时间内,邓小平就和卓琳走到了一起。在延安杨家岭毛主席住的窑洞前,毛泽东、刘少奇、张闻天等中央领导为邓小平和卓琳举办了婚礼。结婚的那天,还有孔原与许明要结婚。当时的延安由于胶卷缺乏,两对夫妇便站在一起,拍了同一张结婚合影。
中共元老邓发之子邓北生回忆,邓小平和卓琳的结合,就是邓发牵的红线。他还一手操办了邓小平的婚礼,宴客的时候,知道邓小平不怎么喝酒,邓发还挡在新郎前面替他喝酒。几天后,卓琳便随丈夫离开延安奔赴前线。婚后,快言快语的卓琳慢慢适应了同沉默寡言的邓小平相处,也渐渐理解了丈夫的心,她默默地支持着丈夫。
从太行山到大别山,从抗日战场到解放战争,邓小平率领部队每解放一个地方,卓琳随后就带着孩子们也赶到那里。“以前都是他们在前方打,我们家属都在后方;打完仗休整时,他们再接我们去。后来,进军西南时,他下命令不准任何人带家属。我不干,说不能把我们‘丢’了不管,是共产党的队伍我一定要跟着你去,你砍我的头也要跟着你去。他没办法了,只好向我‘投降’,带着家属。”
“日子是很苦的,男孩子尿尿,汽车走着,就那么把着。女孩子怎么办呢?教堂里有一种水罐,就拿那个水罐给小孩接尿,接了以后倒在汽车外边。”
陪小平下放江西自己酿酒开荒地1952年,邓小平从西南局调到中央工作,卓琳也带着全家来到了北京。担任党和国家领导职务的邓小平对妻子提出要求:不要到外面工作,不要出风头。于是,卓琳多次谢绝了一些单位、团体请她参与工作的邀请,一门心思为邓小平当秘书,整理日常文件。
1966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政治风暴把邓小平一家推向了灾难的深渊。艰难岁月,更显出夫妻的情深意切。
那时,有不少人想的是划清界限,清醒的卓琳特别信任丈夫,没有“犯糊涂”,“那时我相信他没有错,当然失误可能是有的,但不会有错误,更不会有大的错误”。
1969年10月,邓小平以“全国第二号走资派”的身份被下放到江西监管劳动。卓琳毫不犹豫地陪伴邓小平到了江西,共同度过了一段艰难的时光。邓小平被分配到一家拖拉机修配厂干钳工活儿,卓琳的活儿则是缠线圈。那时工资全部停发,生活很拮据。
邓小平爱喝酒,他们就自己酿米酒,还开垦了一块地。他们在院子里挖地、拔草、种菜、施肥,干得很愉快,互相帮扶。邓小平干重活、粗活,卓琳做些烧饭之类的“技术活”,夫妇俩在配合中相互照顾。
幸福相伴到晚年邓榕说:“爸爸老在忙工作,因此对我们来说,妈妈自然就比爸爸更为亲近。我们的妈妈,不仅在生活上照料我们,在思想上,乃至在人生道路的选择上,妈妈的影响力都是非同寻常的。”
在家卓琳是“中心”,邓小平是“核心”。卓琳认为自己的主要任务是把家管好,把孩子看好,让他专心致志地干好工作。家里开支都是由卓琳计划实行,邓小平从不过问。卓琳夫妇俩的5个孩子、邓小平的妹妹及妹妹的孩子、卓琳姐姐的孩子都生活在邓家,由卓琳照顾。同时,她还十分关心老战友的孩子,并尽力帮助老战友。
坦然面对生死晚年的卓琳,对待生和死的问题非常坦然,她多次和子女讨论身后事,很早就填写了角膜捐献志愿书。她说,我的骨灰撒在小河沟里就行了,不要给国家添什么麻烦。
1997年邓小平辞世后,卓琳恪守着邓小平关于“不要到外面去工作,言行要谨慎”的提醒,在北京家中安享着晚年时光。每逢祭日,卓琳都会预先买些花瓣,在院子里抛撒,边撒边喊——“老爷子,给你撒花了,你听见了没有。”这情这景令人动容。她说:“他去世了,全家人都很悲哀,但这是自然规律。每年他的生日,我们全家人还像他活着时一样,一块儿给他过生日,纪念他……”
“到香港自己的土地上走一走,看一看”与“亲眼看一看中国人民的小康生活”,这是作为中国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的两个未了的遗愿。1997年6月30日,卓琳参加中国政府代表团抵达香港,出席香港政权交接仪式,代表邓小平兑现了他生前期待已久的“一国两制”的伟大构想。
晚年的卓琳,生活在儿女和孙辈们的簇拥下,每天早饭后,卓琳要听上一会儿京戏,这是她一生的爱好。小时候,她家里有一部老式留声机,还有百代公司出版的很多京剧名家唱片。每天放学后,她都会仔细地听上几遍,从中了解到不少戏曲知识。几十年过去了,老人对京剧的热情依然不减当年。
卓琳还喜欢听评书,她曾请人帮忙找了很多诸如《三国演义》、《隋唐演义》等评书的录音带,没事的时候就听上几段。在中国的古典文学名著中她尤其喜爱的是《红楼梦》,其中不少精彩段落还能背下来。自己不但订阅了《红楼梦研究》,还多次为“红学”研究有关部门捐款。
在北京景山后街,卓琳和邓小平生活了几十年的院子里,有两棵靠得很近的油松,一棵高大挺拔,一棵婀娜多姿,枝条互相拥抱着,并肩而立,好像两个人相依相伴。孩子们称这两棵树为“双龙树”。它们恰似卓琳与邓小平相濡以沫一起走过58个春秋的生动写照……
据《辽沈晚报》
《大同广播电视报》零售点具体位置◆机车厂岗东南角报亭
◆机车厂技校门前邮政报亭
◆振华南街邮政对面书屋
◆新开里公交车站附近报亭
◆医院东门邮政报亭
◆魏都大道西南角邮政旁书屋
◆振兴街交通银行对面
◆小西门建行门前
◆二医院北菜市场
◆大同公园门前(北门)
◆铁二校对面报刊亭
◆新华街菜市场前书店
◆四中岗西北角三口书店
◆东街九校对面报亭
◆华林商厦对面报亭
◆二十九校对面报亭
◆柳港园B区北门
◆惠民西城东门
◆水泉湾龙园东门花鸟市场
◆五医院住院楼
◆三医院东门
◆大同大学专家楼
◆魏都新城E
更多精彩内容,请阅读大同广播电视报欢迎访问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