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面孔红军长征过宣威留下的故事第

动动手指,我们一起分享家乡最美的故事!

“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今年是中央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为了缅怀革命先辈的丰功伟绩,深入研究和弘扬不怕牺牲、前赴后继,勇往直前、坚韧不拔,众志成城、团结互助,百折不挠、克服困难的长征精神。长征是我们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尽管,红军长征已经过去了80年,但它的丰功伟绩,惊天地,泣鬼神,彪炳史册,万古流芳,长征精神万岁!

长征精神告诉我们,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团体,只要有艰苦奋斗的精神,勇往直前,众志成城,百折不挠,就能够成就事业,创造辉煌。在进行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伟大征程上,是新的长征。走在新长征路上,我们应继承和发扬当年红军长征的精神,把长征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变成推动我们各项事业前进的巨大力量。为充分充分发掘长征精神的历史内涵与时代价值,追寻红色足迹,展望金色未来。现将红军长征过宣威的故事收集整理,供读者和研究者参考

一条毛毯寄深情

在宣威虎头山“红军烈士陵园”的陈列室里,陈列着一块发黄的毛毯残片。它记述着一位红军烈士临刑时的一段动人故事。

那是年3月下旬,红军长征路过宣威海岱冲田坝,红军在田坝住了两天,又匆匆离开了,离开时,把一个无法带走的病员留在当地龙得村的黄子丰家的事。黄子丰当时是十五、六岁的小伙子,跟着母亲生活,母子俩的生活已经够困难了,还要增加一个红军伤病员,生活就更困难了。是出于对红军的感激,加之红军干部的嘱托。红军在寄留病员时说:“有钱人家,我们不会把我们的人寄托给他;良心不好的人家我们也不愿把我们的人寄托给他;你们家是我们信得过的人,希望你们收留下这个病重的同志吧!我们会留给他一些钱,让他治好病再找我们去。”红军干部的一席话,说服了黄子丰母子,这时候,被留下的红军也被感动的哭了。黄子丰母子答应收留红军病员,两个红军干部,给病员留下几块银元和一床毛毯之后,也忙着走了。红军走后,国民党中央军跟着就来到村里,这时,留下的红军病员是病情严重,发高烧,昏迷不醒。为了防止敌人搜捕,黄子丰把重病的红军放到母亲的卧室里,留下母亲在前屋守着,他自己便到外面的山上去隐蔽。

国民党中央军进村后,挨家挨户搜查,当打听到黄子丰收留红军病员时,他们找到黄子丰的母亲,硬逼着要交人,并责令说:“如果不交出收留的红军,就要把你儿子抓去坐牢。”最后还限定时间说:“你到底是要儿子还是要红军,限你在今天之内答复。”黄大妈被逼得发抖,只是一个劲地说:“先生,我们不敢!”好不容易把中央军打发走。

中央军责令黄大妈的咄咄逼人的话,都清清楚楚地传到红军耳里,黄大妈发抖的声音,刺痛着红军病员的心。所以,当中央军走后,他毅然决然地走到屋外,毫不迟疑地对黄大妈说道:“大娘看来我只有一死,他们心狠手辣,不会饶过我,我也不愿连累你们,我求你一件事,在我死后,用我身边的几块银元替我买口棺木,请个人深深地把我掩埋。”停了停又说:“我身边还有一条毛毯,是领导留给我的,我已用不着它了,就送给你们母子做个纪念吧!”说完,他头也不回地走向了村头的大场院。那里,一群中央军正审讯一个身患重病的红军,……。就这样,两个身患重病的红军,在敌人的强迫下,互相搀扶着走向大场院的一角。在敌人的枪声中,他们一块儿泰然地倒下。

后来,他们的遗体,被群众掩埋在名叫“茶花箐”的山茶树下。一幌眼四十多年过去了,时代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年,田坝煤矿的党委在矿区中心建立了红军烈士墓,把他们的遗体迁到红军烈士墓内,让他们安息在供人凭吊的墓地。红军临刑时留下的一条毛毯,陪伴着龙得村的穷苦人,渡过了几十个岁月,已变成了残片。但它记述着红军烈士的一片丹心。

红军教我打草靴

红军的草鞋,又软又结实,六股筋,满耳子,不分左右脚。红军长征到一个地方,除了打土豪、分钱财,宣传革命道理,组织、发动群众外,指战员们都抓紧时间打草鞋。我现在能打红军草鞋,就是当年红军战士教我的。

那是一九三六年三月的事了。那时,我是地主徐正光家的长工,我老伴是财主徐汝龙家的丫头。我们成亲后,就住在徐汝龙家马厩边的一间小屋里,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

红军来到我们徐屯这天,是农历二月二十九日。这天一早,就听说红军要来了。地主徐正光的老婆拿出许多火腿来煮,满脸堆笑地嘱咐我们早些收工回来吃火腿。我真奇怪,从来地主都是拿长工不当人看待,为什么一听说红军要来,他们就装出一副菩萨心肠了呢?红军究竟是什么样的队伍?我怀着不理解的心情,盼望早些见到红军。这天,我根本没有心思认真割草,老早就回来了。

说来也巧,我刚到徐正光家门口,就碰上了红军。他们一个个身穿灰布军装,脚蹬草鞋,头戴八角帽,鲜红的五角星嵌在帽中央,分外耀眼。一位红军战士见我穿的破破烂烂,背着草回来,便笑着和我打招呼说:“我一看就知道你是老实人。我们是毛主席、共产党领导的队伍,是为穷人打天下的。我们打土豪,还把他们的钱财分给穷人……”,就在草堆旁,这位战士对我讲了很多革命道理。并要我告诉他们:这个村的几家财主有些什么人,有多少粮食等情况。这时,其他的红军战士也都在忙碌,有的在帮助群众挑水、扫地、劈柴;有的提着石灰桶,拿着大笔在墙上写标语;有的在借木板搭台子,准备演戏宣传。整个村子里热热闹闹,像过节一样。红军战士对我讲的,我都记在心里,红军战士为群众做的,我看在眼里,红军真是穷人的队伍。于是,我一口气把我所知道的五、六甲财主的情况全部告诉了红军。

回到家时,我发现我家房子的里里外外都已被红军打扫得干干净净,收拾得整整齐齐。有几个战士在屋里忙着打草鞋,见我进去,就亲热地和我打招呼,拉家常。过来一会,一位挎短枪的红军走了进来,战士们都称他陈连长,他拉着我的手问长问短,接着向战士们交待了几件事就匆匆忙忙地离开了。当他跨出门槛时,我看见他脚上两支草鞋的前掌和后跟都磨通了。我一阵心酸,想到红军为穷人翻身解放,不辞劳苦,日夜行军打仗,当干部的住下来更是忙这忙那,自己都顾不上打双草鞋穿,他们真是穷苦人的贴心人。一个念头涌上我的心头,我从小就是和草鞋打交道的人,应该打些草鞋送给红军,送给陈连长。但是,仔细一看,红军草鞋同我平时打的不一样。怎么办呢?我提出来向打草鞋的红军请教怎样打红军草鞋。他们高兴极了,一个个手把手地教我,还说:“今后你打草鞋时就会想起红军来了。”

我很快学会了打红军草鞋,这一夜,屋外满天星斗;屋内油灯明亮。我同老伴坐在灯下,把红军送的布片撕成布条,忙着打草鞋。打了一双又一双,心里盘算着要多打几双,送给陈连长,送给红军战士。这一夜,一共打了六双。

第二天一早,虎头山战斗打响了,我帮助红军送水送饭上阵地。仗打了一整天。红军战士在激烈的战斗中那种勇敢顽强,不怕牺牲的献身精神,又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

战斗结束后,红军要转移了。我把草鞋捧去送给陈连长和两个战士。陈连长接过草鞋,激动地说:“谢谢你!老板。草鞋是你献给红军的一片心意,我收下了。”接着,他从怀里掏出两枚银元,硬塞在我手里,说:“我们要按三大纪律、八项注意办事。这两块钱,你务必收下。”天哪,六双草鞋算个啥,红军竟这样认真,天下哪有这样好的军队!我捧着这两块带着红军体温的银元,紧紧攥在手里,目送着远去的红军。

红军走后,国民党匪军追着就来,把红军送给我的银元抢走了。豺狼的暴行,我无比愤怒,但是,我想,反动派抢走了红军给我的纪念品,却抢不走红军教给我的革命道理和他们的英雄形象。从那以后,我一直打红军草鞋,穿着红军草鞋,深深怀念着红军。我相信红军一定会回来。

今天,红军真的回来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社会,是红军流血牺牲换来的。我们要永远学习红军艰苦奋斗,热爱人民的精神,努力把新社会建设得更美好。

十个蓝花瓷碗

“红军太好了,借的东西都要一一归还。”这是宣威海岱冲田坝的农民黄玉翠逢人便讲的传奇故事。

那是年3月下旬,红军来到田坝休整,一部分红军,住进了农民黄玉翠的家里。“红军到,干人(穷人)笑,”红军和穷人亲如一家,住进黄玉翠家里的红军,不但请他们一家人同桌吃饭,而且还请他们一家人同去看红军演出的戏。演戏时红军向他家借了用作搭戏台的桌子,戏演完时就完整无缺地送还到他家。可是他家的一套兰花瓷碗借给红军用,却未见归还。为此,他们一家人都很着急,因为碗是祖人留下的传家宝,万一被红军拿到别人家去,弄丢了以后找不回来,但又不便向红军问起此事,只是干着急。家人暗暗到村中挨家挨户去查访也未找到,最后认为他们的十个碗肯定是丢失了。

出乎意料的是,红军走后,他们突然发现十个兰花瓷碗一个不少地放在灶头上。原来,这十个碗是被借到红军指挥部去用,所以红军走时才送回来,传家宝“失”而复得,让全家人深受感动。的确,红军太好了!千军万马路过的地方,真的做到秋毫无犯,借用的东西认真清理赔还,连借用的十个碗也做到一个不少地奉还原处,这确实是古往今来少见的军队。铁的纪律,使红军长征胜利了;铁的纪律,使中国革命胜利了;铁的纪律,使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走上了强国富民的道路。

红军有菩萨保佑

举世闻名的红军长征,不但展现了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乐观主义精神,而且还有机动慎密的军事行动计划。这种计划来自于分析、研究敌人的动态和不断调动自己队伍的行动。他们每到一处,都要通过收发报机和有线电话掌握各种情况,从而对敌情作出准确的判断和决策。红军用兵如神,多数群众都听说,但就是不知道其究竟。因此,许多关于红军行动的神话,在群众中广为流传开来。

年3月下旬,中国工农红军二、六军团在宣威虎头山战斗后,于3月25日转移到县境东部的海岱冲田坝一线,红军在这里进行了两天的修整,上万人的队伍,住满了这一线的村村寨寨。有几个红军干部,就住在弯子村的黄子勇老师家里。当红军知道黄子勇就是当地“复明小学”的老师后,对他非常尊敬,黄老师的媳妇刚生了孩子,红军怕影响他媳妇的情绪,特意按照当地的习俗,给他家挂红送礼,双倍地付给现款。

黄子勇的母亲,是个六十多岁的老人,红军的所作所为,她看在眼里,喜在心里,进门出门都乐呵呵地以笑脸相待。住他家的红军,安装有电话机,同时还满有情趣地放了两个小磁人在桌子上。黄大妈经常听着红军干部在电话机里通话,又看到桌子上的两个小磁人,从来没有见过用电话机通话的黄老人,产生了错觉,误把红军干部的通话,当做是红军在对着“磁菩萨”讲话。刚好,红军离开田坝那天,敌人追得很紧,还对着红军离去的方向开了炮,但是,红军已走得无影无踪。此等神速行动,更使她想到“红军和菩萨讲话”的事,于是,黄大妈便形成了一个谁也说服不了的概念:“红军有菩萨保佑”,她逢人便说:“红军供着菩萨,红军有什么困难都问磁菩萨,磁菩萨也常常把办法告诉他们。红军有菩萨保佑,因此他们走南闯北,为穷人打天下,他们决不会被打垮。”

黄大妈的这番话,反映了红军的机智、勇敢和乐观主义精神,也道出了在贫穷落后的旧社会里,劳苦大众对红军的良好祝愿。今天红军长征的历史已过去半个世纪了,在共产党的领导下,一起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电话已成为人们普遍使用的通讯工具,而黄大妈的这段佳话,仍流传在当地群众中间。

真后悔没把她留下

年3月25日,红二军团转移到宣威东境的海岱冲田坝时,上万人的队伍在这一线驻下修整,处于田坝南边台地上的恰租戛村(现名翠峰村),就是二军团军团部住地。村前的“复明小学”学校里,住着甘泗瑛同志等军团政治部,而指挥员贺龙同志,就在学校后面的村子里。

当时,村里的黄尊五和他的母亲,住着两间大瓦房,母子俩都爱整洁,屋子里一向布置得井井有条,打扫得干干净净。他们听说红军要来,而且还听一个红军战士说,要安排一位领导人住他们家的房子,于是母子俩都有些激动,动员全家人把房子收拾得更干净。

红军领导人来了,他不是别人,就是贺龙同志,战士们都叫他“贺军长”。随同贺军长一起来的,还有一位战士们都叫他“蹇先生”的女红军。贺军长很朴实,住在黄家的正屋里,经常和他们拉家常;蹇先生更是和善,就和黄尊五的母亲住在偏屋里。蹇先生还领着一个小女孩,女孩不到一岁,白白胖胖的,真惹人喜欢。在这里住下的红军,还在村头演了宣传抗日救国的戏,蹇先生和贺龙军长都一再动员他们去看戏,军民相处的很好。红军队伍要离开时,蹇先生看着他们一家人热情善良,勤快干练,便提出要把孩子交他们收养,说:“可以留下一笔抚养费,待到日后有条件时再来领回去。”黄尊五的母亲当时也动了收养孩子的念头,但又怕地方上的乡保长干涉,养不好孩子对不起红军,所以她没有下定决心把孩子留下来,让“蹇先生”背着孩子走了。为这事,黄尊五的母亲多少年后都一直心里不安,每回忆起来都会说:“那时的红军艰苦得很,蹇先生领着的女孩,是用芦苇草编成的背衫背着,我真后悔,没有把她留下。”还说:“不知娃娃现在怎么样了。”直到年,红军长征过宣威史实调查的同志对她说:“已经找到贺龙同志长征时的警卫员肖庆云(贺龙同志的亲外甥),说那时的女娃娃就是贺龙同志的女儿贺捷生,现在北京工作。”听到这话后,她才放心地说:“好了,好了,现在孩子还活着。”当时她仍然悔恨地说:“没帮艰苦的红军领两天孩子,真对不起红军。”

红军洞的来历

在宣威龙场平川村旁的山坡上,有一个很隐蔽的岩洞,洞内有两堆象征坟墓的石块,那是附近龙场小学的师生,为纪念两个牺牲在洞内的红军而堆起来的。这些年来,经常有无数的群众,专程到这里来凭吊。他们被两个红军在洞内牺牲时的事迹所感动,亲切地称这个洞叫“红军洞”。

在“红军洞”里牺牲的两个红军,是怎么来到这里,又是怎么牺牲的呢?

那是年3月23日,数以万计的来自老革命根据地的红军,在宣威虎头山和敌人打了整整一天的仗。天黑时,一批批红军伤员被当地群众搀扶着送到红军驻地,观云村的朱海青等,也背着两个腿部负重伤的红军战士来到红军驻地。这一夜,他们都没有睡,帮助红军做些力所能及的事,第二天早晨红军部队转移时,他们又用担架抬着这两个红军战士随队转移。但是,这两个红军战士的伤势很重,两条腿都被敌人的子弹打断了,寸步难行。到了平川村附近的岔河口,红军队伍要离开大路,改走又陡又窄的石圪山路,眼看确实无法抬着担架行路了,才决定把两个红军伤员寄养在平川村,委托给一个叫“老醒公”的崔大伯照料。当晚,崔大伯把两个红军伤员收藏在村旁的一座小庙里,为他们送饭送药。但是,第二天便有追剿红军的国民党兵来到当地;地方上的乡、保长一再宣称任何人不许私通红军,要把收养着的红军交出来。为此,崔大伯也非常着急,两个红军伤员看到崔大伯的处境也十分不安。他们为了不牵连崔大伯,便提出要求,请崔大伯把他们交出去。但是,任红军战士怎么说,崔大伯也坚决不答应。为了保证安全,他把两个红军伤员背到山洞里,暗暗给他们送水送饭。为他们治伤。一心盼望着医治好两个红军的伤。

然而,风声越来越紧,当国民党官兵知道崔大伯有收养红军嫌疑时就追究他,抓捕他,逼得他只有出逃。只身一人的崔大伯走开后便无人继续照顾岩洞里的红军,结果两个负了重伤、奄奄一息的红军伤员,没过几天便先后牺牲在洞中。

在解放前血雨腥风的岁月里,崔大伯只能把这段往事埋在心头,不时去洞中看看。年全国解放后,人民当家作主了,崔大伯便把这件事告诉当地群众,并不止一次地带着人们到洞中,瞻仰红军伤员渡过生命最后时刻的地方。七十年代,龙场小学的师生在这里用石块垒起两个象征性的墓堆,以纪念这两位红军烈士,并把这洞亲切地冠以“红军洞”的称呼。如今,半个世纪过去了,崔大伯也离开了人世,只有这段“红军洞”的故事一直激励着人们。

(根据来宾观云村朱海青和龙场平川村范尚友等年的谈话记录整理)

宣威往事点击阅读原文了解更多详情

赞赏

长按







































治疗皮肤病医院哪家最好
北京白癜风怎么办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uanweizx.com/xwszx/9.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