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抗战前后宣威的戏剧活动

抗日战争时期,中国正处在民族危亡的紧要关头,地处祖国西面边陲的云南,由于各种原因免遭战火之害,而宣威作为云、贵、川的交通要道,便成了这一时期戏剧活动的中心。戏剧界老前辈马绍贵回忆,年他曾参加以刘玉堂为班主的玉林戏班在宣威的演出活动,当时参加的人有翠竹仙、李松亭、刘子臣、胡少奎、小金童、晋钧鸿、顾月峰等人。马绍贵、戴旦等人还撰文回忆:抗战时期的宣威,还组成一个榕城大戏院即茅草大戏院,旧址在今天宣威饭店后院处。云南省滇剧名流如刘海清、戴云天、李海云、彭国珍、攸兰春等聚会于此,盛况空前,由此可见抗战时期宣威戏剧活动之盛况。

除了名流、戏班以外,一些本地或外地艺人临时组成的演出团体,也在宣威舞台上各领风骚。据张光池老人回忆:抗战时期的宣威江西会馆(亦即榕城大戏院),在每年的二月间,以叶秋华为主,邀约几个绅士上东山寺玩,就是以演戏为其主要内容。

用戏剧反映现实生活、宣传抗日,是当时宣威戏剧活动的一个显著特点。年,在外地参加中共地下党的黄云梯、何正坤、徐文烈等转移到海岱教书,组织学生以“游艺会”的形式,演出了《归农》、《秀香的下落》等话剧,借以宣传农民疾苦、募集资金办学;在地下党的组织下,板桥一带也常有话剧演出。话剧——当时群众称之为“文明戏”,并有“要听花灯戏到‘南头寺’听,要看文明戏到‘北头寺’看”的说法(北头寺、南头寺指当时板桥北南两端的两个寺)。年,在板桥小学任职的陈香圃组织演出话剧时,就书写了“贪污丑情,土劣臭态,让我们表演得穷形尽相;英雄本色,公民资格,教尔等感觉得触目惊心”的对联贴在戏台两边,确实道出了戏剧针砭时弊的社会功能。

年,红军长征过宣威时,曾在来宾的新田和海岱冲的田坝演出过宣传红军抗日的话剧。年,抗日战争开始后,宣威的抗日宣传活动更加活跃。当时在昆明读书的宣威籍学生陈飞等人,把昆明学生运动的火种带到板桥中学,在板桥中学组织演出影射社会黑暗、国民党腐败无能的《鲁国春秋》。同年,宣威省立师范开学,在省抗日宣传团的影响下,校长胡永祯和学生陆鹏、王文炳等组织在街头和农村进行抗日宣传。年,宣威中学和省立师范师生,在寒假期间组织抗日宣传队,深入城乡演出了《我爱芦沟桥》、《打回老家去》、《松花江上》、《抗日烽火》等剧目,积极宣传抗战。年,南下战时服务团也到宣威演出过话剧。

抗战胜利后的年和年,宣威开展人民游击斗争,一些小话剧、小歌剧如《金凤子》《打倒四大家族》《山那边哟好地方》《兄妹开荒》《朱大嫂送鸡蛋》《螃蟹舞》等,则成了当时常演而又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的节目。

抗战前后宣威的戏剧活动,用戏剧艺术反映抗战,倾吐人民渴望和平、渴望解放的心声,使这段沧桑的岁月成为宣威历史上有价值的一页。

注:图片来自网络资料

(文/包其祥)

责任编辑吴佳富

自媒体平台24小时后可转载,转载时请注明:

此消息来源于







































深圳白癜风医院
中科白癜风医院微信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uanweizx.com/xwsls/18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