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明龙
今天我到宣威市西边的西泽乡实地走访。
如图,西泽位于宣威市区西部30公里左右。西泽这个名字,我推测应该是指沼泽的西边,当然我没看到沼泽,也许在古代是有的。西泽下面的村我看了一下,迤毕、迤那、马戛,三个村的名字我一看就知道这个村子应该是彝族聚居的村子,迤是彝语音译,彝族语言中,指水,这两个村子应该是有水源。戛在彝语中指上边,马戛应该是指在马的上边,也许这里的地势像马,或者这里曾经交易马,于是彝族居民就这样命名了。马戛这个地方我小时候步行去过,走路要走一整天,翻山越岭,极其难以到达。
刚出城经过靖外时候风景是这样的,从宣威到靖外这一段路,是我见到的宣威生态环境最好的一段路,公路就在松林里穿行,远处山峦叠翠,绿树成荫。这个地方作为宣威火腿生产基地的话就非常适合了,自然环境漂亮,距离城区又非常近。
靖外出去一段路,很快就变成了石山,于是山上的树木就逐渐减少了。我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山有石山,土山,还有土石混合的山,三种山的植被大不相同,石山上只能生长灌木丛,而土山上则能生长高大的松树,土石混合的山树木就比较稀松。西泽的大部分山都是土石混合,因此一眼看去,山上显得有些荒凉。
很快我到达了乡政府所在地,小镇非常小,比起靖外显然要小很多,这是一个普遍的现象,越是离县城远的地方,一般经济越是不景气,于是就造成小镇也比较小。我到了小镇四周逛了一下。
这是镇里的河流,河岸用石头加固,河流并不是特别干净,我走在岸边闻到了死猪的气味,在乡下,农民家的猪如果死了,很多人就直接把它扔到河里,结果臭气熏天。
这是镇里的一座大桥,我观察了一下,这座桥应该是有些年代了,桥边的树木粗壮古老。我母亲小时候就经常来西泽这里赶集,那时候没有车,都是靠走路,背着一些东西,走几十里山路来到西泽卖,在这里我似乎听到了母亲当年走路的声音。这里洒下了她的汗水。
这是镇上的民居,看样子比较古老了,民居背后就是墓地,西泽地处山区,平地比较少,所以墓地一般都放在山上,以不占用土地。
西泽盛产白糖、柿子,这是当地的特产。有趣的是,宣威每一个地方基本都有一种特产,比如倘塘黄豆腐,西泽白糖。我在想为何每个地方都有些特产呢?想来是这样的,这些偏僻的小镇里,离县城比较远,没有任何其他更好的经济来源,这里的人们只能依赖特产来增加收入,于是这种特产就越做越出名了。老天爷始终没有放弃这些偏僻小镇里的人,让他们有一种特产来维持生计。
随后我就开始走访了镇里的火腿店铺,整个小镇只有两家火腿店铺,第一家我进去了,店铺很脏乱,火腿很少,而且看上去各种各样的火腿混合在一起,感觉不好。接着我又去了第二家,这一家的店铺更加脏乱差,我问他有没有切开的火腿,他从柜子里拿出了一堆火腿给我看,我一看,那些火腿有的已经变质,即使没有变质的也切开很长时间了,看上去相当不舒服,有的火腿直接发臭了。我没多看就走出来了。
这次西泽的走访,再加上前两次可渡、羊场的走访,让我有很多素材来思考宣威火腿。今天我把我的思考写在下面。
第一、宣威的生态环境在为宣威火腿减分
《宣威县志》里就讲这个地方山寒水冷,土地贫瘠。确实如此,整个宣威,只有宣威坝子、虹桥、落水这一带核心区比较平坦,其他地方都是在山区里,尤其北部地区,生态环境极为脆弱。宣威与云南大部分县城比起来,生态环境也实属恶劣,与湖南农村比起来环境也不行,首先它缺水,湖南的农村不缺水。至于土地,除了宣威坝子之外,土地资源极为短缺。与昆明周边县城比不成,至于与华北平原相比,那就更加没有可比性了。这边的农业从古到今都不算发达,为何?土地贫瘠稀少也。所以我的家乡宣威用穷山恶水来形容是可以的,这也是《宣威县志》里多次说到的。说实在话,在我开启宣威火腿之旅之前,我还没有这么深的感触,我觉得宣威老家的土地挺好的啊,那是因为我出生的村子就在宣威郊区的落水坝子里,那个地方基本是宣威最平整的一个坝子。我还以为整个宣威的农村都是土地比较平整的,走下来发现,宣威大部分土地都是不平整的,都是在山区,极难耕种。
我为何这么关心生态环境,因为好火腿必须在好环境中才能养成。你试想一下,如果外地人来到宣威,看到这里环境破坏严重,黄土飞扬,我想,连品尝火腿的心情都没有了。像帕尔玛火腿、伊比利亚火腿产区的生态环境都是一流,那么一流的生态环境必然为火腿加分。我看了,宣威的生态环境,基本不可能为宣威火腿加分。这是一个很大的硬伤。所以要努力的把宣威的生态环境保护好掉,另外火腿生产基地要放到生态环境好的位置。目前就我的观察,宣威到靖外这条路,还有宣威到我们村的这条路,生态环境都不错。宣威火腿一定要储存在山林茂盛处,这是对保存环境的要求,更是一个对外形象,这个太重要了。未来我的火腿生产基地,一定是选在生态环境一流的地方,一流的火腿必须放到一流的山水附近,这就是我根深蒂固的观念。
目前宣威的生态环境是大大的为宣威火腿减分的。
第二、宣威的农民要致富,必须依靠火腿
《宣威县志》写到:宣威县工业素不发达,近感于物竞天择,优胜劣败之故,率皆投袂而起,思以新法易旧章,机械代人力,为工商之新纪元。就中以火腿罐头一项最著成效。其原起始于宣和公司派人入粤学制罐头,遂订购机器入境,开工招艺徒成立火腿罐头公司。取携带便而应用广,为食品中珍美丰腴良构,故畅销全国及海外,有供不逮求之势。
宣威这种地方,穷山恶水,先人左右探索后,才发现唯有宣威火腿这一宗产品做得风生水起。我想宣威的先人不是没有想过其他办法,但毫无例外的都失败了。想想也是,这个地方,实际上是不适合做农业的,它与昆明滇池附近,与中原比起来,在农业上简直没有任何比较优势,它离省城又是如此遥远。那怎么办?做宣威火腿,我想宣威火腿就是活生生的被生活所迫逼出来的,宣威这片土地上的人发现,唯有做火腿我们是有优势的。所以在20世纪初,这个默默无闻的小县城创造出了享誉海内外的宣威火腿。数遍整个宣威历史上的名人,浦在廷、卓琳、周建屏都是靠着宣威火腿才走出这茫茫乌蒙山的,到了今天宣威的每一个大学生背后都有一个母亲卖火腿的故事,卖了火腿才能上学。
所以宣威这个地方,农民要致富必须做宣威火腿。这个地方的人要致富,就要走出去,而不能一直呆在老家。靠什么走出去,我想了,要靠宣威火腿走出去。上次我考察宣腿月饼的时候,发现,宣威当地有上千个会做月饼,会做鲜花饼,火腿酥的师傅。这就是一个非常大的资源,你想想吧,鲜花饼、宣腿点心到了武汉、上海、广州,那是有很大竞争力的。如果我们把当地的师傅组织起来,做好培训,然后在背后提供资金给他们到外省大城市去开点心店,这将带动多少就业啊。就像沙县小吃、兰州拉面一样,它是可以做成一个产业,带动一个县城的农民走出县城去创造财富的。目前对宣威火腿的开发力度还远远不够。
除了火腿,火腿点心,我们还可以依靠火腿带动猪肉,宣威火腿名声在外,那么推销做火腿留下的猪肉就会更加容易一些。而且宣威的猪肉在云南省都有认可度,而宣威人也非常善于养猪。猪肉做起来,这是一个了不起的产业。但说一千道,一万道,首先你必须把你的宣威火腿产业做起来,然后再在这个产业基础上延伸出宣腿点心和宣威猪肉两个产业。把这三个产业做起来,宣威农民可以富得流油了。
所以无论如何,我在宣威做的乡村建设实验,我要全部围绕火腿产业做文章。
第三、宣威火腿一定要标准化生产
我走访了这么多县城、乡下的宣威火腿店铺,总体观感极差,宣威上百家的火腿店铺,店面脏乱差,乱七八糟,至于乡下的店铺更是惨不忍睹,这种店铺形象外地人一到了这里都会打寒颤,这给宣威火腿大大的减分。现在我们宣威人都在说乡下火腿最好,我考察下来,不是这样的,乡下火腿真是良莠不齐,盐分、颜色、口感、外观、大小全部都是参差不齐,这种参差不齐的品质是丝毫没有商业竞争力的。而且昨天我看到的打敌敌畏,这种食品安全隐患相当大。
因此,宣威火腿的生产必须是标准化生产,我现在的火腿比较好的就是它达到了一定标准化生产,每一只火腿品质都能稳定在一个水平。说实在话,那些到乡下东收一只,西收一只来的火腿,我吃着真不放心,你能保证这个火腿农民没有打各种奇怪的化学药物在上面吗?不能保证。
目前宣威大的火腿厂家,都实现了一定的标准化,但是这些厂家往往混入了一大批冷库火腿、外地火腿,总的下来品质就没有保障了,甚至是砸牌子。未来要有更加严格的养殖、生产、保存、卫生、检疫标准,没有标准的话,市场就是乱七八糟,让消费者难以相信。
这就是我今天的思考。这也是我未来努力的方向。
刘明龙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