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动手指,我们一起分享家乡最美的故事!
细心的人们会发现,宣威有很多带“铺”字的地名,民间流传有72戛、40卡、39营、22屯和8铺。如从宣威沿宣天路往南方向走,一路上有诸如虹桥铺、龙山铺、、永安铺等诸多带“铺”字的乡村名,无独有偶,从宣威城往北沿倘塘方向走,一路上也会遇到很多带“铺”字的地名,如十里铺、来宾铺、通南铺、旧堡和大地铺等。这只是一种偶然的现象还是与某种事物有关,也许很多人都没有去深究。经笔者查阅相关文献资料,“铺”主要有以下四种释义:一曰pū(一声),“把东西展开或摊平”,如:“铺,陈也。”——《广雅》;“铺敦淮汶”——《诗·大雅·常武》,“引笔铺纸”——唐·白居易《与元九书》。二曰pù(四声),商店,俗作“铺”,如:“铺,贾肆也。”——《韵会》,“铺,俗作舖。”——《正字通》。三曰pù(四声),卧具,床铺。四曰pù(四声),驿站。古代传递公文和投递信件的地方。现多用于地名,如:“元制,设急递铺,以达四方文书之往来。”——《元史·兵志四》。又如:铺司(古代负责掌理公文邮件等传送事宜的官员);铺兵(古代担任传送公文、邮件的兵士);铺舍(古代掌理传送公文邮件的处所);铺马(驿站中专门传送皇帝诏书的马匹);铺递(传送公文的驿站)。经考证,这些“铺”应有第四种释义的内容,即驿站功能,古代传递公文和投递信件的地方。因此要完全弄清楚“铺”的含义,必须要了解我国古代的铺递制度。我国古代公文传递靠的是驿站,驿站是古代供传递官府文书和军事情报的人或来往官员途中食宿,换马的场所。驿站分驿、站、铺三部分。驿站是官府接待宾客和安排官府物资的运输组织。站是传递重要文书和军事情报的组织,为军事系统所专用。“铺”由地方厅、州、县政府领导,负责公文、信函的传递。递铺用以传递公文,凡州县往来公文,都由递铺传送。“铺”在明清时期一般在驿道上每隔十里就有一个驿站,一旦而要传递的公文注明“马上飞递”的字样,按规定每天三百里,如遇紧急情况,可每天四百里,六百里甚至八百里。“铺”传递紧急公文时每个驿站都用快马,“千里马”是形容一匹马能日行千里,实际是不可能的,按唐朝的规定快马能日行一百八十里左右,再快的马可能跑得更多一些,因此实际是驿卒们快马加鞭,以最快速度奔跑,单靠一匹马是跑不到目的的,要到下一个驿站换人换马,连续传递下去。天宝十四年安禄山在范阳起兵叛乱,唐玄宗在临潼华清池,两地相隔三千里,六日内玄宗就得到这一消息,可见传递速度每天达五百里。唐代的一尺合0.公尺,一里合.2公尺。五百里约合现代的公里,在当时已经是非常快的速度了,至于八百里加急,可能差不多要走两天才能到。据《大唐六典》记载,唐代最盛时全国有个驿站,专门从事驿务的人员有二万多人,宋代人的《五经总要》中曾提到过唐代的营州道上所设的驿站。到金代时,为了适应军事需要,加强通信联络,递铺一般建在有驻军的主要交通线附近,好像一个方形的小堡,四角插着黑旗。铺与铺之间的距离一般在十里左右,管理非常严密,具有军事性质。这时的递铺和驿站归朝廷统属兵部领导。到了元王朝,由于疆域辽阔,发展交通,强化了驿站制度,这也成为它巩固政权的重要手段,这时驿站也叫“站赤”,实际“站赤”是蒙古语驿站的译音。到了明代在各干线道路上均设置了驿站。还设立了递运所,这些独立与驿站,专门从事货物运输的组织,其主要任务是预付国家的军需、贡赋和赏赐之物。由各地卫所管理。递运所开始设于洪武元年(公元年),它的设置,是明代运输的一大进步,使货物运输有了专门的组织。邮驿分陆驿,水驿和水陆兼并的共三种,各驿站都设有驿舍,驿丁,驿马,驿驴,驿船及驿田等。驿站使用的凭证是勘合和火牌。凡需要向驿站要车、马、人夫运送公文和物品都要看“邮符”,官府使用时凭勘合;兵部使用时凭火牌。使用“邮符”有极为严格的规定。对过境有特定任务的,派兵保护。马递公文,都加兵部火票,令沿途各驿站的接递如果要从外到达京城或者外部之间相互传递的,都要填写连排单。驿站驿长和驿卒都负有责任,各朝在法律中都有明文规定,稍有差错,便要受到严厉的处置。唐朝规定,驿长负有的职责中必须每年呈报驿马的死损肥瘠,以及经费支出等账目明细表。对驿卒他们的身份低下,但是最重要的邮递人员,不论烈日,寒风,大雨,冰雪都身背公文袋,日日夜夜奔跑在驿道上。规定抵驿必须换马更行,若不换马则“杖八十”。唐朝还规定,凡文书在途中耽误行期,晚到一天杖八十,两天加倍,最重可处徒刑两年。若耽误是重要军事文书,则罪加三等,如因文书耽误而导致军事上严重后果者,判处绞刑。一般来说盗贼是不敢抢劫偷盗驿卒他的重要文件,以免遭受官方剿杀。但交战的敌方往往会派间谍途中拦截情报,所以常采取派兵保护或变化传递途径等各种措施。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当时邮驿的速度与数量与今天无法相比,但就其组织的严密程度,运输信息系统的覆盖水平来说并不亚于现代通讯运输。可以说那时的成就也是我们现代文明的基础的一部分。驿站与当今的邮政系统、高速公路的服务区、货物中转站、物流中心等等,却有异曲同工之美。宣威境内的古驿道是条非常重要的“官”道。首先在这条带“铺“字地名的分布情况看,很符合铺递规律,约十里设一铺。由于历史变迁,部分带“铺”字的地方消失,或去而代之其他的地名。其次从这些带“铺”字地名的规模来看,均为要地,完全符合古时驿站的设置规律。
据《宣威县地名志》记载,倘塘在明时设有驿承,清有倘可巡检机构,嘉庆二十年(公元年)沿旧制设讯塘哨所,“倘”指有缓坡的长形槽地,倘地设塘,故名倘塘。因镇政府驻地,地处山区,山凹中有较大的成片平地,故名大地铺。
旧堡,地处古驿道上,从倘塘向南至此十里设铺,称旧铺,后演变为旧堡。新天堡,地处明朝驿道,按每十里设一铺,此为新增设铺名新添铺,后写为新天堡。
通南铺,位于旧堡西南方向,地处古驿道旁,明清设铺,南通宣威,故名通南铺。
来宾铺,位于镇政府驻地,明清时在川滇古驿道旁设有铺称来兵铺,后演化为来宾铺。
十里铺,位于宣威城北十华里,原为川滇古驿道所经地,设有铺,故称十里铺。
在这条古驿道上,从宣威往南走十里设有虹桥铺。系早年,村中河上建一半圆形石拱桥,名虹桥。明清时地处川、滇、黔古驿道旁,设过铺,故有此名。
龙山铺,位于现板桥镇政府驻地附近,清初,因村西北一小河上铺有一木板桥,改名板桥。
永安铺,位于现永安村委会境内,宣天一级公路旁,清雍正年间,清政府改土归流,希望永久安宁,此地位于古驿道旁,设有铺,故有此名。
“铺,贾肆也”。具有商店功能,俗作“铺”的,在这条“通京”大道上,也有2处,分别为永安铺西南的山区,因地处交通要道,早年曾有人在此开设铺子,已有小铺子之名。卖酒铺,位于板桥镇鸭塘东南,地处海岱至宣威城马帮道旁,旧时曾开设过酒店,故名。
发现宣威点击阅读原文了解更多详情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