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鲁木齐”这个名字比“迪化”还要早。
跟大家的习惯性认知有所不一致的是,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很多地名都是蒙古语命名的,像奎屯、昌吉、乌苏、喀纳斯等。这是由于在元朝时新疆地区是察合台汗国的领地,一直到明清时期,北疆一直是卫拉特蒙古的范围,拥有蒙古语的地名也就不足为奇。
“乌鲁木齐”就是个蒙古语名字,原意是:水草丰美的牧场。明代时把这里叫做“委鲁母”,这应当也是乌鲁木齐的另一种音译,清朝前期直接改称为更准确的“乌鲁木齐”。乾隆时期,先是发兵征服了北疆的准噶尔部,又平定了南疆的大小和卓,统一新疆后,开始移民屯边、开发新疆的进程,从内地调来很多移民来到乌鲁木齐周边,维族、哈萨克族、回族等少数民族也回流到以前卫拉特蒙古人原先的领地。
乾隆三十年(公元年),乌鲁木齐城被命名为“迪化”城,迪化具有“开导教化”之意,乾隆之所以起这个名字,无非是宣扬对边疆少数民族的教诲作用——你们以后一定要服从王化,不能学卫拉特蒙古人那样老是裹乱。乾隆要是汉族统治者,一顶“大汉族主义”的大帽子一定会借此扣到他的脑袋上。左宗棠收复新疆后,清政府为了加强西北地区的统治,在新疆地区建省,省会就定在了“迪化”城,民国时期和新中国成立之初,也一直延续了这个叫法。在借鉴了苏联的少数民族管理制度的前提下,我国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了自治区制度,为了加强民族大团结,强调各民族平等,年,容易引发“教化”歧义的“迪化”作为城市名称被弃用,重新改回乌鲁木齐,年10月1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正式成立,乌鲁木齐成为自治区首府至今。呼和浩特的旧城在明朝被称作“归化”,康熙时期的新城叫“绥远”,清末合称“归绥”,无论是“归化”、“绥远”还是“归绥”,也都带有与“迪化”含义一脉相承的“教化安抚”之意。
这一批改名的可不仅是这两座城市,乾隆定名的懋功县被改为小金,靖化县改为大金,孚远县改为吉木萨尔,绥来改为玛纳斯,镇西改为巴里坤,安东改为丹东,宣威改为榕峰,镇南关先是改为睦南关,后又改为友谊关。以上地名,只有云南的宣威成功改了回来。历来现实欢迎狠狠打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