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明龙
我有一个计划,用一个多月的时间实地走访完宣威所有乡镇,在我看来,如果不对宣威的地理、人文、风度、民情做实地考察,那么我们就还没有资格来说自己了解宣威火腿。以前宣威火腿都是粗放式的经营,对背后的很多事情没有深究,结果到今天,我们也还搞不清楚宣威各乡镇的火腿到底有什么区别。法国的波尔多地区的红酒,每个村庄都是分出等级的,必须要做精细化,否则依然粗放式经营,必然无法提升它的品质,所以我是带着研究宣威火腿的目的去的。另外我回到老家是想做乡村建设实验,那么就必须对本地有所了解,必须去看,去听,去接触当地的居民,只有这样才能逐渐了解宣威,了解家乡,才能来因地制宜的做乡村建设。如果是对当地基本情况都不清楚,就粗制滥造的来做,那就做不好。带着以上两个目的我就开始了我的宣威火腿之旅。第一站我到宣威可渡。
从宣威市区到可渡有70公里左右,由于都是山路,车程2小时。我查到可渡今天赶集就去了,没想到去了没有赶集。可渡可以说是宣威最有历史的村子了,五尺道就经过可渡,相传诸葛亮的军队到了北盘江,看到滔滔江水,过不了,一声长叹。后来多方寻找渡口才找到这里,于是命名为“可渡”。渡过了北盘江就进入了云南领地。明初傅友德的军队通过可渡进入云南,并在可渡这个地方设置关口,叫做可渡关,后来又修建了官道线,于是可渡成为重要的驿站。
这是可渡关上的建筑,为后人新建的。
这是古时候的城墙遗迹,关口的大门就安装在此。
这是可渡村里的道路。
遇到了一个大爷,刚要去地里,他就跟我讲了一下可渡关的建筑。最后我请大爷照相,他很腼腆的说“我这么丑就不照了”,不过在我的盛情邀请下,他还是照了。
这是我在路上透过车窗玻璃拍的照片,远处都是荒凉的大山,山上有些梯田。这些梯田都是靠人力来耕种,人们要用背箩把肥料背上山,还要把玉米土豆背下来,特别的辛苦。
这是可渡村周围的景观,看过去也是挺荒凉的,并没有很多绿树。
我又去镇里的店铺里看火腿,刚好他们在切火腿,我就凑上去观看一下,还拿起一块闻了闻,这个火腿并不好,闻起来香味不正,有一股奇怪的气味,总之不是清香,而是夹杂了很多混杂的气味在里面。应该是他们用含有亚硝酸盐的盐巴腌制的,有一股工业盐的气味。我当时就想:“这种火腿送给我我都不要”。后来回来的路上我遇到一位在镇政府工作的大姐,我就向她请教当地火腿的事情,她告诉我,当地很多火腿都是从隔壁县城——威宁县过来的。因为可渡对岸就是威宁。一般是这边的火腿商在那边有一些收购火腿的点,火腿商把新鲜腿收购过来后自己加工。在历史上,宣威的火腿也是经常从威宁运过来的,因为宣威这边的猪供应不上。而威宁的火腿需要打上宣威火腿的名号才能卖出去。今天也还有大批的威宁火腿运到宣威当宣威火腿卖。今天看到的火腿让我失望。
这位大姐讲到火腿就叹气,她说现在啊,火腿、鸡蛋、酒都假得很,自己家吃的猪肉就喂养玉米土豆,而要卖的农民就喂养饲料,所以肉质都不太好。我又问到了杨林肥酒,杨林肥酒是云南著名老字号产品,就是生产自杨柳镇(可渡村所在地)的。结果这个酒现在也是变假了,怎么假法,他们都不用自然酿造法了,有的直接用工业酒糟来酿造,味道就变了,还有的还要在酒里兑些其他廉价酒精,就这样弄着弄着,大家也不喝杨林肥酒了。她说,她有一次昆明的朋友来杨柳,她就带他们去一个农户家吃饭,不想,农户家的酒太好喝了,朋友就问农户哪里来的,农户这才说是自己家酿造了,结果他们把农户家的酒全都买走了。
这位大姐又跟我讲起了扶贫,她说现在扶贫都很乱,镇里派他们下去收集贫困户资料,本来所有信息都是准确的,但是最后资料都要交给村委会输入电脑,结果村委会就动了很多手脚,一些社长全把自己的信息报上去了,结果省里发现信息不对,又打回来重新填写,就这样来回折腾。大姐还跟我讲了医疗,她叹息道,哎,这个社会,不懂得一些信息就到处要被人骗,农随便民不动政策,就被基层政府蒙骗,而病人不懂医疗信息,医院骗。
今天我把照片发到了宣威好青年群里,大家就聊起了云南要如何发展,我们就发现,云南不适合做规模农业,这里的土地不平整,种玉米,种不赢华北,种水稻,种不赢东北。你说嘛,像今天路两边山上的土地,要靠人把肥料运上去,这种农业的效率实在太低了。那要干什么呢?做特色农业。比如宣威就发展火腿和猪肉业,为什么呢?因为宣威火腿全国出名,火腿也可以带动猪肉,而且宣威的猪肉在昆明大家都认为更好吃,是有市场前景的。我也比较认可大家的想法,云南的农民不适合做规模农业,只适合做特色农业。
今天还有一个感想就是,一个地方的生态环境实在太重要了,可渡的生态环境极为脆弱,放远看去,基本看不到树林,整条路黄土满天飞。这种地方就很不适合建火腿生产基地,火腿基地必须建在山清水秀的地方。我也不知道可渡这种地方到底要如何发展,这里的农民实在太苦了。
这就是我的第一天感想。
刘明龙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