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妙手生花宣威面塑

面塑,是一种特殊的、古老的民间艺术,主要在祭祀中作为供品出现,因地域不同,制作方法和呈现形式不同,名称也不一样,山西一带叫面花,宣威人称作“食供养”。相传是由古代金石礼品和图腾演化的产物,是一种由风俗习惯积淀成的极有代表性的汉族传统文化。

和面

备料

据说面塑的历史可以追溯的西周时期。到汉唐时期,陕西的面花已经发展到了高峰,并且开始出现在一些大型宴会中。《陕西烹饪大典》中记载,唐中宗时宰相韦巨源“烧尾宴”中的“素蒸音声部”,就是一组用面团捏塑造型,经蒸制而成的面花,其造型是将面团分为70份,共捏成70个美如仙女的面人,有手持不同的乐器,吹拉弹唱的乐妓,有身着舞衣,翩翩起舞的歌舞妓,上席时按乐舞演奏的章法安放各自位置,组成一个大型的乐舞场面,让赴宴的宾客观赏品鉴之后,再下筷一个一个吃掉。这种面塑已达到一个十分高的境界,将面塑升华为一种面点艺术。同时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说明了面塑十分普及,下到黎民百姓,上可至达官贵人。

捏面造型

修剪

宣威地区的面塑造型丰富,色彩鲜艳、民俗气息浓郁,因其只在祭祀活动中出现,称之为食供养,在宣威当地俗称“祭桌”,也就是在人去世之后,出殡之前,供奉已故之人的一种祭品。祭桌是颇为讲究的,这是因为它是作为一种祭物而出现的,人们认为它有着某种超于自我的神秘力量,是人与神的交流桥梁。主要是由逝者的女儿来供奉的,没有女儿的由侄女或其他女性小辈来做完成;逝者的娘家人和逝者主人家自己也分别要供奉一盘;逝者家的亲朋好友或者相近的人也可以做一盘供奉。在当地,供奉的“祭桌”越多,代表逝者越受人尊敬,身份越尊贵。

蒸熟

冷却定型

这种家家户户都要进行的汉族民间民俗活动,所以大部分家庭妇女都会捏面,虽然水平不一,并不影响使用,久而久之,一些家庭妇女熟能生巧,捏面水平便能不断提高,吴竹英就是其中有代表性的一位。我们在倘塘镇见到了年近古稀的吴竹英,在她倘塘村委会上街村的家里见证了由“食供养”的制作过程。40年前,吴竹英的母亲去世,按照当地风俗,女儿需要给去世的母亲供奉一盘食供养。但当时家庭条件太差,也没钱请人做,吴竹英就根据自己见过的食供养慢慢摸索,记不清的地方,就问村里的做过的老人,终于亲自做出了人生的第一盘食供养祭祀去世的母亲。就这样,没有专门拜师学艺的过程,技艺的传承就是在这样的耳濡目染和口耳相传中完成了。此后,她就开始给自己去世的亲人、乡邻做。随着时间的推移,她的手艺越来越好,造型越来越逼真,在小镇里有了“名气”,小镇里的人都来请她,甚至小镇外每一个有这个风俗的地方都有人不辞辛劳来请她做。一做就做了40年,现在的吴竹英快70岁了,她的双手依然灵巧如初,仍然给每一个需要的人家做着“食供养”。偶尔,她也会让两个女儿(赵琼、赵坚)和侄女(吴宪华)来帮忙,几年下来,孩子们都成了做“食供养”的行家里手。

定型染色

将小麦面粉掺水揉好,将省好的面揉成小块,几经捏、搓、揉、掀,再用用小竹刀灵巧地点、切、刻、划、塑成各种形状——龙、凤、鸟、鱼、癞蛤蟆、菊花、牡丹、莲花、梅花、各种瓜果蔬菜等,然后放在蒸笼里面蒸熟,取出放在一个木制的方盘里以便定型,待冷却之后再染色。龙、凤、鸟、鱼、癞蛤蟆以及瓜果蔬菜都是成对的,象征吉祥,而菊花等鲜花类都是单数,用来祭奠。成品有两条龙组合的“双龙戏珠”,有龙凤组合的“龙凤呈祥”,有“鸟衔梅花”“鱼吐荷花”“癞蛤蟆脚踏莲花”等等。制作过程中,没有图样可以参照,全凭制作者的经验和记忆,通过切、搓、捏、擀、铰等手法表现创作意图。

成品

在当地,“祭桌”是可以“抢”的,在出殡之前,主人家一般都会请来道士做道场,做完之后,所有的亲戚朋友都可以“抢”祭桌里的东西,据老一辈说这些东西小孩子吃了之后肚子不会疼。这当然只是传说,另一种说法是得到的东西越好给家里带来的好运越多,比如主人家一般都会先把龙给“抢”了放在家里,以示吉祥如意、好运绵绵。需要注意的是,“祭桌”从做的地方抬出来之后,除了抬进逝者灵堂,就不能抬进任何人的家里,即使是院子也不可以,不然会不吉利的。逝者家属去抬“祭桌”的时候,得给做“祭桌”的人一个红包,当地人认为,不给红包的话,做的人就会不吉利。当然,红包里的钱多少不定,可以是一角钱,也可以是八十元,一般不超过一百元。

面塑代表吴竹英

作为一种汉族民间生命力极强的造型艺术,面塑生长和发展扎根于民众生活,造就了大批妙手生花的能工巧匠。(文/张秋菊图/赵坚)

赞赏

长按







































北京中科医院是假的吗
中科白癜风微信账号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uanweizx.com/xwsxw/104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