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医院亲身经历 http://nb.ifeng.com/a/20171215/6230550_0.shtml
今年58岁的孟春秀,现为宣威市东山镇法着村完小教师。35年来,孟春秀甘为孺子牛,坚守山乡教学一线,兢兢业业教书育人,把热血与青春倾注在这块教书育人的热土上,为的只是让更多的孩子通过学习改变命运。年,她荣获“年度云南省乡村学校从教20年以上优秀教师”称号。
年的一天,年过半百的村支书找到高中毕业的孟春秀,请她暂时为村里的孩子们代课。看着村里孩子们期待的目光,准备外出闯荡一番事业的孟春秀接下了这个“临时任务”。她说:“孟家山村是生我养我的地方,既然学校需要,我就会想方设法把书教好,把孩子们带好。”从此,三尺讲台成了她人生的最大舞台。
在孟家山村任教的日子里,她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因为是复式教学,她白天要给学校4个不同年级的孩子们上课,分别准备4套不同的教案,批改4套不同年级的作业;晚上,她把村里的青年们组织起来进行扫盲学习。遇到辍学的孩子,她走村串户做家长的工作,让孩子们重新回到课堂。每接收到新班级、新学生,孟春秀总是利用晚上或周末去学生家里进行家访,这个习惯一直保持到现在。
在她办公桌的抽屉里,总备有一些学生常用的感冒药、咳嗽药,这是她30多年养成的习惯。一次,学生孟素梅突然腹痛,情况紧急,在当时信息、交通均不发达的孟家山村,体质单薄的她硬是将孟素梅背到5里外的一个村医家看病,直到孟素梅病情稳定后,她才松了一口气。山区的教学和生活条件虽然艰苦,但能为孩子们教授知识,能得到乡亲们的认可,她很知足,并且很有成就感。
“教好每一位学生,温暖每一个家庭”是孟春秀的人生信条,她以校为家,爱生如子。
有一年,孟春秀接手了一名学生,这名学生经常打架、旷课,学习成绩差。为了解这名学生的情况,孟春秀及时到这名学生家中进行家访,在学生父亲的恳请下,孟春秀把他带到自己家里“住校”,这一住便是5年。孟春秀把他当成自己的孩子严加管教,每天晚上给他补习落下的功课。渐渐地,他身上的优点越来越多,学习成绩也有了提升。
上世纪90年代的法着村交通闭塞,村子分布广、生源分散,山高路远的荣乐、铁厂沟、腊科、团山等村的学生每天自带午饭上学,到中午吃饭时,学生的饭菜早凉了。看到这一情况后,孟春秀就把这些学生的午饭全部带到家里加热,让他们能吃到热饭。这一过程就持续到了年。30多年来,在孟春秀家住宿过的学生有60余人,她资助过的困难学生有余人。
孟春秀长期担任学校教研组组长,定期组织教师集体备课、听课、评课、上公开课,带领教师搞教研,解决教学中的疑难问题。同时,她积极撰写教研论文,《培养小学生简便计算应用题能力的意义》《课堂教学优化小议》《注重低年级学生自信心培养》《在数学课外活动中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等多篇论文获曲靖市、宣威市级奖。
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孟春秀以身作则,言传身教,经常对年轻教师说:“喊破嗓子,不如做出样子,要想正人,须先正己。”无论课上还是课下,她总是以自己的人格力量感染年轻教师和学生,注意自己点点滴滴言行的影响。
孟春秀不仅教学生,还兼顾着“师带徒育新人”的重担,她先后指导过30多名年轻教师,现在这些年轻教师都成了各学校的教学骨干。35年来,孟春秀先后荣获国家、省、市、县级奖励20余次。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