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刘明龙,宣威人。
对宣威火腿,我做了半年的研究,现在有了更多认识。
先从宣威历史讲起,宣威在元朝之前,虽然史书记载汉武帝时代就设置了郁邬县,但是基本是空有其名,大部分时间都是没有朝廷命官的,后来诸葛亮征服南中时候,其军队曾经驻扎在宣威,但是也没留下任何固定官吏,到了爨氏、南诏、大理割据云南时候,宣威这个地方变成了少数民族部落聚居的地方,即使是南诏大理的中央政权也无法直接管理该地。公元年段思平联合了滇东三十七部,推翻了大义宁国,建立了大理国。当时宣威地区就是三七部当中的磨弥殿部。所以严谨的考证下来,元朝之前,宣威都是被少数民族部落占据的,而主体民族是彝族。忽必烈征服云南后,封赏部下安举宗为宣威土司,从而开启了元明清将近年的土司治理时代。直到年,雍正皇帝在云南改土归流,宣威才正式纳入到中央王朝的郡县治理轨道上来。
据我考证,宣威火腿的制作技术是明朝军队从江南地区带过来的,明初朱元璋派傅友德、沐英征服云南,进入云南的第一个关口就是宣威关,由于宣威附近,一直到达云南昭通、贵州威宁一带在当时盘踞着赫赫有名的水西大土司,势力非常强大,所以朱元璋就在贵州威宁地区设置乌撒卫,驻守军队10万余人,以防止水西土司造反。这样就有了大批军人留在宣威当地生息繁衍,今天的大部分宣威汉人都是那个时候移民过来的。
比较有意思的是,火腿不管在东西方都是军队的专利品,中国的火腿祖师爷据说是北宋名将宗泽,宗泽战胜还乡,乡亲们都送宗泽火腿,让他把火腿带回军营慰劳战士。在西方,汉尼拔的军队曾经用火腿来供养军队。火腿是用盐巴腌制的,可以长时间保存而不变味,对于军队来说,要吃肉是最合适不过了。因此,我们可以大胆推测,明朝军队来到云南,一定也带来了火腿,那些军人因为远走他乡,吃上一口火腿,浓浓的乡愁顿时从胸中回荡起来。更为有趣的是,近代以来,宣威火腿也是与军队结下了不解之缘,年,蔡锷将军的反袁军队经过宣威时候,宣威火腿成为了补给品,后来孙中山的革命军队也吃宣威火腿,年,年红军两次经过宣威,吃到美味的宣威火腿,赞不绝口。可以说宣威的这只腿,具有强烈的军人性格,也成为了军人思恋家乡的寄托物。宣威当地人去到外地都会带一点火腿,当想家的时候,就吃几片火腿。我记得我上高中大学那会儿,我母亲每个学期都要做一大瓶宣威火腿给我带到学校里去,我吃饭的时候,就吃上几片,那种美味,至今依然回味无穷。
宣威火腿一开始绝没有今天的名气,而且宣威火腿一开始甚至连名称都没有,在年之前,宣威地区都不叫宣威,叫做沾益州,年之后,才正式改名为宣威州。到了这个时候才有宣威火腿这个名字,但是宣威火腿从明初就一直在当地腌制了,那个时候,都是每家每户自己腌制了吃,零零星星的拿去集市上卖,年左右,宣威第一任知州张汉到了宣威街面上,看到了有火腿在卖,张汉问这是什么,卖东西的人回答说是宣威火腿,这才有了宣威火腿这个名字,农村的老百姓没有文人那么雅致,取不来好名字,于是就经常用地名来命名食物,比如阳澄湖大闸蟹,贵州茅台,宣威当地有倘塘黄豆腐,都是用地名来命名。
据我翻阅道光、光绪、民国的州志,大概得知,宣威火腿真正名声大噪要到清末民初,在道光本的宣威州志中宣威火腿根本就没有出现过,也就是说,在当时它根本就不出名,编撰者都没有注意到它。浦代英《无悔的岁月》中记载了父亲浦在廷早年赶马帮时候,发现在周边县城宣威火腿名气很大,于是才回来做宣威火腿生意,这样我们其实可以看出,在明清大部分时间,宣威火腿都是默默无闻的家中食品,到了19世纪,宣威火腿逐渐的在市场上出现,慢慢的在周边县城有了一些名气,最后经过浦在廷的大力经营,最后宣威火腿才在全国出名。所以宣威火腿有年的腌制史,年的成名史,年的出名史是查有实据的。
宣威火腿到底如何出名的?首先必然是宣威火腿有过硬的品质,试想要是一种火腿味道太烂,你怎么宣传,它也不会出名,更何况宣威火腿已经出名了年,这是经受了时间考验的。到目前为止我没有吃过其他地方的火腿,就在云南小小的地方,也起码有几十种火腿,鹤庆火腿、诺邓后腿大家都知道了,在我们周边县城,有富源火腿、会泽火腿、威宁火腿,最近因为19大出名的盘县火腿,但我要告诉你,以上所有火腿都没有宣威火腿出名,诺邓火腿是舌尖上的中国一时吹起来的,能否经受时间考验还要观察。总之一句话,在云南任何地方,大家都知道的火腿唯独只有宣威火腿,除此之外,其他的就很少有人知道了。曾经有很多外地人就觉得宣威火腿一定有什么秘方,对,一定有,一定是你们宣威人保密了,但我要告诉你,我们真的没有任何独特的配方,宣威火腿的制作工艺全部是开放的,我敢保证,如果你愿意来学习宣威火腿制作技艺,宣威老百姓一定非常乐意教你。宣威火腿的制作技艺目前已经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但在我看来,它根本不需要保护,为什么呢?因为几乎所有宣威陈年人都知道如何做火腿,它就是我们当地人的一种生活方式,好像天生就会。这项技艺就是你不保护,再过年它依然会存活下去。宣威火腿的美味是肯定的,我给你说,如果你在家里煮火腿,几百米远的地方都能闻到,一次我们小区一户人家煮火腿,结果整个小区都有香味,我真不是说了夸张的,这就是宣威火腿的厉害之处。所以孙中山先生吃了宣威火腿之后,才会欣赏为它题词“饮和食德”,中山先生肯定也是认为这火腿太好吃了。
但是仅靠品质好就一定出名吗?未必,还得有人来经营,这个人就是浦在廷。浦在廷是宣威历史上最出名的人物了,宣威火腿如果没有他,那现在这只火腿也最多在周边县城有点名气。浦在廷借助两条线来推广宣威火腿,一条就是马帮,马帮托运着火腿到达四川、广东、云南、缅甸等地去卖,一条就是军队,浦在廷支持孙中山革命,曾经捐资创办黄埔军校,和蔡锷、唐继尧、孙中山等人的关系都比较好,因此宣威火腿罐头成功的成为了军队的军需品,军队走到大江南北,宣威火腿也就走到大江南北。这是浦在廷的营销渠道,有这个营销渠道就行了吗,不行,你还要不断的完成技术革新,一开始宣威火腿都是整只的,颜色形状都不好看,也不好携带,所以浦在廷想到了做火腿罐头,于是从日本、广州引入了生产线,生产出了火腿罐头,这款产品我吃过,确实是美味无比。有了品质,有了技术,有了营销渠道,很快宣威火腿就畅销到新加坡和欧美地区。
这接下来,浦在廷还有一个厉害的女儿,那就是卓琳,卓琳成了邓小平的夫人,我想如果没有卓琳,共和国之后的宣威火腿能够保持它的名声,那还是一个问题。政治对于一种食品的知名度影响是很大的,大家想一想茅台就知道了,可口可乐也是因为得到了美军的支持才走遍世界的,以至于最后没有可口可乐,美军就打不成仗,因为可口可乐已经成为美军的精神符号。所以考察宣威火腿的成名史我们可以看到,宣威火腿之所以能声名远扬,第一个原因是它本身的品质过硬,这是基础,第二个有了关键的人物的经营,第三个它通过军队和政治渠道传播自己。多种因素合力最后促成了宣威火腿在全国出名。
现在宣威火腿在宣威当地已经成为一种文化,融入到了当地人的日常生活中去了。宣威当地每年过年都要欢欢喜喜杀年猪,杀年猪之后就要请亲朋好友过来热热闹闹的吃上一顿,当地有一种菜叫做土八碗,八个菜都是用猪肉做出来的。接着每家每户都开始腌制火腿了,腌制火腿的时候要趁热腌制,所以那个时候村子里往往灯火通明,小时候我睡醒的时候,还看到我爸妈们在腌制火腿,那是一种温暖,一种喜庆,孤独的小山村,家家户户灯火通明的腌制火腿,多么美的画卷。火腿在宣威人眼中是有特殊含义的,我们送礼最好的礼物就是火腿,小伙子小姑娘们要结婚了,火腿是少不了的,去丈母娘家如果不拿一只火腿的话,情义上说不过去,家里办重要的事情,来了客人,就要用火腿招待,家里的娃儿上学了,没有学费,就要把火腿卖了,供孩子上学,所以宣威当地很多大学生都是靠着火腿才上大学的。就这样火腿成了宣威人家里的宝,我们爱它,喜欢它。也正是因为宣威人如此爱火腿,所以火腿文化才能在宣威历经几百年而不消退。
所以每次吃宣威火腿的时候,我就想起了母亲在灯光下做火腿,然后卖火腿供我上学,我想起了童年过年时候的浓浓年味,想起了几百年前的军人在帐篷里思念远方的亲人。这才是真正家乡的味道,妈妈的味道。
...............................................................
中国好青年
做自由、独立、智慧的中国好青年
做有思想、品位、视野、情趣的订阅号
中国好青年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