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科医生刘军连 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05767002676065662&wfr=spider&for=pc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然而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经济半小时》近日播出了这么一期监督报道——在云南省宣威市海岱镇,10年前就建起的部分乡村饮水工程10年来却滴水未见。诡异的是,下游百姓虽然无水可用,村里的留守老人和孩子不得不步行出村挑水喝,上游水源点却是水满则溢,白白浪费。这样一个工程,在当地水务局的文件表述中却被总结为:运行良好。
24:28是什么堵住了本是“民心工程”的源头活水?面对记者的走访调查,时任村干部解释是当年“水管不够了”;镇水务所工作人员解释是“国家要求标准太高”“这个地方太偏远”“基础设施太薄弱”,甚至归咎于“天灾人祸,百姓找茬”;市水务局农水科的验收文件则干脆写着“工程完工”“运行良好”。谎言一戳就破。
不管如何推脱,百姓数年无水可用的呼声不该被忽视;不管什么困难,真金白银投入的“民心工程”都应该努力去解决。不管什么借口,都解释不了滴水未见的工程是如何被总结为“运行良好”的。
十年里,问题明显至此,相关部门视而不见;群众呼声不小,相关部门顾左右而言他,这样的作风把“民心工程”办成“闹心工程”一点也不奇怪。
作风问题的根源是什么?有思想认识根源,有社会影响根源,但现实当中的很多典型案例也说明,作风问题的背后往往存在着灰色利益。因为暗度陈仓、利益输送,就不会坚持原则、敢于担当,自然也就“虚字当头,空字挂帅”。在这次采访中,记者还发现,工程承包商透露,这项饮水工程下拨的资金只有七八万元,但当地的文件却表明,工程总投资近二十一万。这中间是不是存在着灰色利益?
源头活水被堵塞了通道,清渠就会干涸;干部作风出了问题,官民沟通的渠道就会不畅。部分地区基层工作为什么常常阻滞、干群关系总是处于紧绷状态?其实就是因为干部的工作离开了基层群众这一源头活水。“离开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地位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这一教诲,理应被所有党员干部铭记于心。
针对记者的报道,宣威市表示已成立工作组调查核实,相信当地饱受饮水之苦的村民们能很快看到源头活水滚滚而来,更期待这源头活水不仅能让百姓们喜笑颜开,更能让当地的基层工作旧貌换新颜。
文丨评论员王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