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威花灯概述
包其祥
中国戏曲,起源于悠久的民间歌舞,从原始时代的祭祀仪式活动中萌芽,是世界上三大古老戏剧之一,也是现在世界上唯一还存活着的古老戏剧,一直活跃于民间,是一个庞大的家族。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有多个剧种,而云南花灯就是其中的一种。宣威花灯,作为云南花灯的重要组成部份,是在宣威这块土地上最值得我们景仰的一种艺术形式。它是一种载歌载舞、风格多样、表演朴实、以歌舞讲故事而深受广大老百姓喜爱的民间表演艺术。它的发展,并不是哪一个人的单独所为,而是老百姓的集体创作;宣威花灯的内容和表演形式丰富多样,是由一系列民间带有一定表演性质的社火,如“走老丑”、耍龙、舞狮、“跑五方”、“妆春”、“跑赦”、“遣船”等活动形式组成的。
一、起源简析
宣威花灯源于何时?是一个无法明确回答的问题,我们只能从有限的文字资料来探索它存在发展的轨迹。宣威的历史,比较明晰的记载是明清以后,所以我们只能从明代以后来说宣威花灯的存在与发展。
宣威自秦代就有了国道线——五尺道,宣威因此可以说自古都是出滇入省的重要关隘。三国时诸葛亮的队伍南征云南就从今天宣威的可渡入境,明代的征南大将军傅友德带领大军又从可渡进入云南,在《明实录》中,就有了“洪武14年12月,傅友德率军擒首帅于曲靖之西,败乌蛮于可渡河北”的记载。我们不妨大胆设想:云南花灯或其他艺术形式的种子,会不会最先撒播在宣威这块土地上?然后逐渐发扬光大,播撒全省。
同时明代大旅行家徐霞客在其游记中,记述了他在沾益州炎方驿龚起潜家避雨借宿时即见到其家中演戏的情景:“戊寅(崇祯十一年,公元年)九月初八……由沾益州署前抵东门,投旧邸龚起潜家,见其门闭,异之,叩门而知方演剧于内也。余以足泥衣垢,不乐观,亟入其后楼而憩焉。”(见《徐霞客游记校注》页)
徐霞客当时所在的沾益州,其州址即在今天的宣威市区内,炎方属其管辖。他所说“叩门而知方演剧于内”的地方,从属地来说就是宣威,虽无剧种及内容等方面的具体描述,我们可以推测:最大可能是花灯。因为花灯排场不大,适宜在庭院中演唱,而以后的几百年间,宣威民间少有滇剧的演出活动也足以佐证(有外来滇剧戏班的演出除外)。
其次,二百多年后的咸丰元年(年),一个从四川来的陈姓老人带着戏班到东川铜矿演出,因遇上矿主争矿,互相残杀,把戏班子打散,这位陈姓老人便带着部分行头和剧本,逃到宣威,落户在今天的西泽睦乐村外一个叫“陈氏洞”的石洞。陈老艺人先在睦乐组班传艺,继又到附近的新店、庶乐、务德教人组班唱灯,之后代代相传,互相影响,遍及宣威各地。到了民国时期,除了在县境西部的睦乐、新店、庶乐、务德有固定灯班外,还有北部的倘塘、杨柳、可渡、围仗、双河、阿都、宝山、厂房以及中部的落水、黄路、雷家营、板桥、虹桥、灰峒、浦山和城关等地,都建立了较为活跃的唱灯班子。灯班所唱的剧目和曲调,也在吸收地方民间歌舞和外来曲调的过程中逐步丰富,形成了《目莲打叉》《和尚打斋》《元庆封功》《苏秦求官》《孔怀挨磨》《大闹翠亭》《包二接姐》《瞎子闹店》《刘二赶街》《浪子薅豆》《大头送妹》《驼子回门》《老贾上粮》等一大批主要剧目和《出灯调》《送灯调》《五更调》《放羊调》《采花调》《说亲调》《绣香调》《梳妆调》《破十字》《开财门》《打戒箍》《金银锭》等一大批主要曲调。这些剧目和曲调,在民国时期就为宣威各地的群众所熟悉。
无论徐霞客的所“见”,“陈老艺人”的所“为”,至今已有五六百年,宣威花灯也大力发展兴盛起来了,其看见不等于发现,发现也不等于起源。但自五尺道开通以来的千百年的孕育、发展、崛起,其实都只是宣威花灯成为中华璀璨戏曲文化发展史中的一个小小的见证。
二、内容和表现形式
宣威花灯,自明清以来,就以多种形态和内容一直在民间流传、发展着。在民国《宣威县志稿》中就有如下的描述:“村市间有以狮灯或龙灯、车灯、摆小唱贺新春者,其人以灰峒及浦家山为著。所到之处,先谒庙,次贺主人,而主人则备花爆灯烛添其热闹。所唱剧本大旨归于夸荣利羡富足,而杂以谐谑。若能揆时审势,妙选资料易之,则亦改良社会之一端也。”
这是散落在史书中的关于宣威花灯的描述,点明了宣威花灯的几个要素:一是花灯起源于祭祀或社火,而这里写的很明显就是元宵节的情景,元宵节就是社火之一;二是文字里出现了龙灯、车灯等演出道具,是为花灯佐证之一。这两点文字的描述,也指出了宣威花灯显著的表演形式及丰富的内容。
(一)“走老丑”
“走老丑”也称唱老丑。几百年间,每逢春节(正月初二至十六),宣威的西泽、杨柳等地老丑戏班竞相举行“走老丑”演出活动。“走老丑”一般以老丑为中心的三人即一丑两旦的组合表演,无特殊服饰和道具,三人各手持一扇,两旦(多系男扮女装)还可甩手帕、戴头巾、系围腰以显示其身份。“走老丑”在正式“走”(唱)时,首先必由一老丑身份的人物上场插科打诨,表白压阵。但这老丑的含义并不与现代戏剧舞台上的丑角相同。老丑的插科达诨均为韵白,而且极富生活情趣:“一个箩箩两个底,拐个弯弯就挂起......”如此等等。韵白以后,往往由老丑自唱或招呼旦角上场引出下文。旦角上场时,每每以扇掩面、手帕轻甩、脚踏碎步款款而出,从而进行三人搭配的组合表演。表演时一般均由老丑主唱,小旦帮腔,一问一答,饶有风趣。曲调多为上下句的一段体结构,内容多是风花雪月,说古论今,有的也有一点故事情节贯穿始终。每唱完一段,便在垛花板(乐句的反复)或“哎嗨哟”一类的衬词衬句中,老丑适当配之以动作,小旦则摇扇崴步,在老丑左右相互穿插、交换部位,而后又恢复原来位置,再唱下一段,如此反复,直至唱完。然后仍以老丑为中心一问一答,说段对白,于是旦角在前,老丑随后,依次而下,演唱便告结束。
老丑开场时的韵白和结束时的对白,一般与表演内容无关,如开场时老丑的韵白,则可以逢场作戏、临时编凑;有时一个剧目用一段韵白,有时一段韵白可在不同的剧目中使用,这种固定的头和尾,被艺人称之为“干戏”——即没有实际意义的、游离于戏剧主题之外的戏,但却是每个剧目在演出时所必须遵循的程式。
1、以“走老丑”为载体的宣威花灯,它的表演仪式是神圣而有序的。
(1)设灯堂
演出前需设灯堂,灯堂的神龛上,依旧习摆上了写有“敕封老郎公大圣唐王天子花灯之神位”以及“声音童子、鼓板先师”字样的“灯神”牌位。“灯神”前闪闪的烛光,袅袅的香烟以及摆放整齐的供品,让人感受到了几分神圣与神秘。而服装上身、胭脂抹脸的艺人们,个个精神焕发——“金童”、“玉女”,穿红戴绿,步履轻快,风度翩翩;中国民间传说中的“八仙”,服装有别,神态各异。被称为“十供养"的十名男童,他们每人手里都用小竹棍挑着一面用彩色纸粘裱成的小幡,小幡上分别写有“春、花、灯、水、果、茶、食、宝、珠、衣”的字样,同时用瓷盘端着与小幡所写字样相吻合的十样物品。五面彩旗,象征五彩缤纷;两条红色的长幡上,分别书写着“百业兴旺,万象祥和”的金色大字,显得十分的鲜艳夺目;长竿上高高挑着的分别是牌灯、八角灯、太平灯、花灯等,元宵节的热闹景象,激动着人们的心。
(2)拜“灯神”。
拜“灯神”,是所有“走老丑”的艺人们,均要向“灯牌”作揖、叩首,表现出十分的虔诚。然后,有一人向“灯神"诉说走老丑的原因,比如是为了国泰民安、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3)出灯
出灯的路上,鼓乐声声,旗幡飘飘,人们依次走着,犹如一条彩色的长龙,十分壮观、隆重,但化好妆、喝过放有香灰的香水艺人是不能和其他人说话的。行走间,有两位男性青年抬一桶清水,另一青年手挥柏树枝,一边走一边以柏树枝沾水向行人泼洒,这就是俗称为“泼净水”,有净水沾身,就意味着有了一年的吉祥与平安。有时,会有一妇女端一小火盆,上有红炭,有柏枝,然后在火盆上泼水,激起一阵阵白色的气体,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打醋炭”,与“泼净水”一样,就是为了祈盼幸福与平安。
取净水是出灯的主要形式之一。“走老丑”灯班的艺人们,高举彩旗,高挑彩灯,端着供品,排列成长长的队伍,踏着琴声鼓点,走过小路大道,走过沟沟坎坎,来到村外的龙潭旁,以焚香烧纸的虔诚,取到了洁净如玉的净水。
完成了取净水的程序,就是“谒庙”。于是,人们再次来到村外山坡上的土地庙。土地庙其实简单窄小,而且有些孤傲地矗立在一个小山包上。土地庙里,纸写的牌位,代替了“土地爷”的泥塑胎身。不过,身穿各色戏服的“走老丑”的艺人们,依然虔诚地要向纸写的“土地爷”作揖、叩头、自报家门,然后又有序地退出土地庙,至此,“出灯”仪式便告结束,最后人们又在彩旗、彩灯的簇拥下返回灯场,等待着夜幕降临时有滋有味地品尝“走老丑”给他们带来的种种愉悦与欢乐……
(4)照牌灯
当“灯场”里琴弦声声、锣鼓咚咚、演出方兴未艾之时,灯班即有专人高举牌灯,以锣鼓开道,不漏一户地挨家挨户去封吉利。每到一户,必把两盏牌灯置于主人家的大门旁,而主人家也一定焚香纸、打醋炭、放爆竹以示迎接——这就是所谓的“照牌灯”。
(5)打加官
在演唱结束后,应主人邀请上门封吉利。主人家为迎接“走老丑”班的到来,一样的要焚香纸、“打醋炭”、放爆竹,一样的要说吉利的语言,所不同的,就是还要在主人家起舞歌唱。演唱结束,主人家须付灯班酬金,数额多少不计,但须以“六”作尾数,以示有福有禄之意……
2、宣威花灯“走老丑”,有“愿灯”与“玩灯”的区别。一些人家如遇家运不顺,便在菩萨面前许下愿心,灯节便请来灯班唱老丑娱神还其愿——这就是愿灯。以还愿娱神为目的的走老丑,演出时有许多讲究。演出前要向“灯神”敬奉香火,并以香火之明暗测吉凶、断利害;演出时,演唱人员不得随意出入主人家,膳食也由专人送至演出地点,不得在主人家就餐;演出结束时,凡演出用的一切物件如服装、道具、灯具、化妆用品等物均不得遗留主人家,而主人家可按惯例随意付给戏班酬金,多少不计,但须以“六”作尾数,以取有福有祿之意。另外,老丑戏班出灯须在夜间,回灯须在白天。夜间出灯时,高举点亮开路的首灯、轿灯、瓜灯、排灯、龙灯、狮灯和车等,十分隆重。玩灯与愿灯不同。玩灯以自娱为目的,其演唱内容虽与愿灯一般无二,但形式自由、演唱随便,以玩为主,不受限制。
宣威花灯的“走老丑”,在数百年间的演唱历程中,仍然保存着浓厚的民间性和完整的原始性,一些“拜灯神”“泼净水”“打醋炭”“取净水”“谒庙”等等看似神秘莫测的民风民俗,是宣威花灯“走老丑”所展示出来的一种珍贵而独特的文化现象,为我们折射出了中国戏曲源远流长的历史。而这些,也恰恰是“走老丑”得以传承的重要原因。因为这些内容让老百姓对“走老丑”有一种神秘感和敬畏感。有神秘感,有敬畏感,才能更好地传承。因此,对走老丑演出中的一些规矩,不可等同迷信而排斥,而应该对其甄别性保留并发掘其中的文化内涵。
3、一切戏曲的传承,其实就是音乐的传承。“走老丑”的音乐是丰富的。它的音乐属曲牌体,主要来自民间小调,极少部分来自洞经音乐。而曲牌的名称大多与演唱的内容有关,因此,“走老丑”的音乐在具有一个剧目固定一个曲牌特点的同时,还具有剧目名称又是曲牌名称的特点,如“走老丑”剧目之一《打戒箍》,其曲牌名称也为《打戒箍》,演唱内容也和打戒箍有关:
三钱三分碎丝银,打对戒箍送情人。
一打天上星和斗,二打地下白草生。
三打桃园来结拜,四打鲤鱼跳龙门。
五打五个登科子,六打六鹤来同春。
七打天上七姊妹,八打神仙吕洞宾。
九打九龙来吸水,十打童子拜观音。
十一打个包丞相,十二打个聚宝盆。
十一十二都打起,这对戒箍打得成。
大姐戴在二姐手,姊妹二人喜盈盈。
“走老丑”音乐按表现功能可分为歌舞、戏剧两大类,曲式结构以上下句体和四句体居多,其他如三句式、五句式的结构,也均由上下句体和四句题的乐句扩充而来。而走老丑的音乐调式,是以民族五声音阶为基础形成的,存在着五种五声调式,即五声宫调式、五声商调式、五声角调式、五声徵调式、五声羽调式,其中数量以五声徵调式为多,其余依次为五声商调式、五声羽调式,而五声宫调式和五声角调式极为少见。然而,曲式与调式和唱词搭配的贴切,演唱风格的诙谐与灵活,音乐语言的质朴与通俗,无疑增强了走老丑音乐的表现力。
“走老丑”最具特色的音乐结构是衬词衬句的应用。衬词衬句在诗歌中,一般是指不包括确定意义的虚词。但是,在走老丑的音乐唱腔中,却是具有特定表现作用的词汇,并经常获得表情上和结构上的意义。由于衬词衬句的作用,使音乐发生变化:或改变节拍和节奏,或改变乐句句幅的长短、或改变曲式结构。如《打草根》就是“走老丑”中应用衬词衬句极典型的一支曲牌,曲式为六句式,但实际唱词只有一个十字句:“汉钟离捧仙桃微微冷笑”,除“汉钟离”三字外,其余每字间均嵌入了衬词,衬词最早的多者达二十一字,特别是“冷笑”二字仅占两个强拍,其余均由衬词填充延长为十六小节。正是大量衬词衬句的应用,突破唱词的结奏制约,使音乐句幅增长,丰富了音乐的表现力,使仅有十个字的一句唱词,扩充发展成为一个长达三十小节的完整曲式,突出了唱腔音乐的民族风格和地方特色,最终完成了人物形象的塑造。
垛花板也是由于衬词衬句的作用而产生出的一种独具风格的表现方法。在“走老丑”的音乐唱腔中,各句之间是不用过门接腔的,而是由演唱者自行反复加上一些如“扭呀扭转、叽里咕噜转”、“小呀狗儿色、龙呀龙翻身”或“梅花溜溜、莲花四季花儿开”以及“金生银生龙凤生、花树生”之类的合腔唱词,以此起到过门接腔和烘托气氛的作用。垛花板的表现方式是多样的。表现方式的多样,就影响产生了“走老丑”音乐风格的多样,使之更具艺术的感染力和生命力。
可以说“走老丑”是宣威花灯的活化石,它至今还保留着比较完整的原始性和民间性。
(二)耍狮舞
耍狮舞主要流传在榕城、来宾、板桥、落水等地。每年农历正月初二至十六,都要举行耍狮舞活动。
狮乃兽中之王,统治者把狮子作为王权的象征,在耍狮中常出现红黄两种颜色,因为黄狮是狮中之王,红狮是狮中的首领,因而黄狮和红狮是吉祥的象征。宣威民间非常喜欢“耍狮舞”到自己门前表演,除增添节日的欢乐气氛外,更主要是为主家带来吉祥如意。
耍狮舞随着时代的发展,其表演形式和内容相应得到丰富和发展,各地耍狮大部分为两头狮子(或更多),一个持宝引狮人称为引宝人,每条狮子又由二人合作表演。表演时,用打击乐(即鼓、锣、钵、镲、顶锣等)伴奏。舞者根据节奏变化的快慢与强弱去规范舞蹈动作。引宝人独舞在前,狮舞随后,狮舞表演者的动作均为摹拟狮子活动的习惯及动作,如:卧、蹲、站立、跳跃、摇头、摆尾、张口、洗脸、翻滚等姿态,加之舞者动作的准确性和生动性,为人们所喜欢。
(三)耍龙舞
耍龙舞,是宣威汉族民间流传的一种自娱性舞蹈。民国时期,盛行于境内的榕城、来宾、板桥一带。每逢新春佳节,各地组织耍龙队伍,交相赛耍。龙为篾扎布裹,制成龙头、龙身、龙尾,绘出浑身鳞甲。龙的种类是按布的颜色分为青龙、黄龙和赤龙;又按龙身的节数多少分为大龙、中龙、小龙,每条龙除头、尾外,中间的龙身有十一节的叫大龙,九节的叫中龙,七节的叫小龙。
耍龙时,每节龙由一个人用一根木棒支撑掌握,龙头、龙尾,各由二人替换。然后有一人在前面耍一红绣球,谓之“引宝”。耍龙队伍随哨音变换队形,整条龙随着“宝”而变换姿式,构成“龙钻洞”“龙蜕皮”“龙翻身”“龙打滚”“龙摆尾”“龙抢宝”等套式。民国后期,还伴以“蚌壳舞”“划旱船”“踩高跷”等表演形式。龙足踩过之处,群众认为带来吉祥,往往鞭炮迎接,甚至捐红包以资龙队活动。
(四)跑五方
跑五方,指的是东、南、西、北、中五方,而且这五方必须以天干、地支和金、木、水、火、土相配:东为甲乙木,南为丙丁火,西为庚辛金,北为壬癸水,中为戊己土。跑五方,其实就是以祭拜形式,说一些约定俗成的话,祈祷东南西北中、木火金水土五方神灵,保佑五方百姓人丁兴旺、五谷丰登。
跑五方,要在锣鼓喧天的氛围中进行。最先是六个身着黑色道袍、手持铜铃、火把等物的道士,踩着铿锵锣鼓的节奏,从舞台左右急步而上,口中念念有词,然后踏歌而舞。突然间,锣鼓声戛然而止,六道士在舞台中央站定,为首的道士招呼端上酒饭,以酒饭敬祭天地。当锣鼓之声重新起时,又有色彩鲜艳的男女歌舞队手持灯笼、花扇翩翩而上,簇拥着六个黑衣道士且歌且舞。歌舞是祭拜五方神灵的一种仪式,也须按东南西北中五方的顺序进行,而且每一方都有一段独立的歌舞相配。一段歌舞结束后,歌舞队就要变换部位、改变方向,再歌再舞。于是,整个舞台上,灯笼火把交相辉映,红衣黑袍左右翻腾,铜铃叮咚,丝竹声声,喜庆热闹,引人入胜:
东方甲乙求木神,保我五谷得丰登。
六畜兴旺无灾害,今年得个好年成。
南方丙丁求火神,赐火熟食放光明。
一年火星要管好,莫让火灾害人民。
西方庚辛求金神,家家元宝滚进门。
财神来了我们村,家家发财把钱存。
北方壬癸求水神,今年风调雨又顺。
水灾旱灾全无有,家家粮食装满囤。
带给全村脉气旺,年年代代出贵人。
跑了五方,跳了五方,唱了五方,舞台上的男女舞队又在黑衣道士的带领下依次走下舞台,穿过人群,围着场地内燃烧着的、同样代表五方的五个高挑火把,继续跳着、唱着。此时,礼炮声声,礼花璀璨,照亮了一个火树银花的元宵之夜。
(五)“妆春”
“妆春”,在清朝和民国时由官方主办、群众参与的迎春活动,时间定在每年立春之日。届时,由官府和乡绅资助,雇专人筹办。清朝时,多把制作的场地选在州衙旁的“新街子”提前数日开始做抬架,立春前一日就绪。抬架为四根木柱穿斗而成的方形高架,分上、下两台,中间又立一根木柱,可以把“妆春”的扮演人固定其上。扮演人员多是用钱雇用的穷人的孩子。所有准备工作就绪后,必须于立春日的头天晚上,抬到衙门口让州官过目。立春日出游街市时,也必须先到州衙,再依次排成长队,由州衙官吏领头,间以农、工、商及绅民等,拥着由人抬着的“春台”游街窜巷,最后到城东郊的“先农坛”(医院址)拜祭神灵后收场。时间每次从早到晚一整天,所装的内容繁多,多至数十抬,少则十多抬,每抬一个主题,分别代表各行各业,如木匠行业为“鲁班弹线”,铁匠行业为“老君打铁”,染织行业为“百衣观音”,菜农为“刘金敬瓜”,粮农为“大舜耕田”,商界为“财神送宝”,学界为“魁星点斗”,还有二十四孝中的“孟宗哭竹”“王祥卧冰”“黄香温席”等,最多时有六七十抬,民国时少到七八抬,每抬的主题均由抬上扮演人的衣著、手势和神态表示,此种习俗,盛行于清时。每年必做,除县城外,还有板桥、虹桥等地也开展,取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之意,直至民国中后期方逐渐废止。
(六)“跑赦”
“跑赦”的赦字,就是赦免灾难的意思。人们首先要在地宽人多的地方搭一高台,高台下须容人穿过,而高台上必须置案、椅、印信、惊堂木等物,四个公差装束的押役手持“回避、肃静”匾牌立于两边,身着红袍、头戴乌纱的天官,则端坐于堂中发号施令。此时,手持令旗的探子骑着大马、带着玉皇大帝的圣旨急驰而来,报称何处有灾有难,奉玉皇大帝之命应予赦免,于是天官当众宣读玉皇的圣旨,遵旨赦免,永保平安。如此反复三次,“跑赦”活动才算结束。而围观的男女老少则争相从高台下穿过,也就是图个吉利。
(七)“遣船”
“遣船”的活动,是在夜幕降临中进行的。夜幕中的龙船,龙头高昂,龙口喷吐着珍珠一样璀璨的烟火,而龙船上灯笼高挂、霓虹闪闪,显得十分艳丽而又壮观。龙船内,几位先生随着铜镲之声,口中念念有词,祈祷来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也正因为如此,龙船所到之处,都有鞭炮之声相迎或相送,都有远远近近的村民立于大街两旁,等待着龙船的到来,然后争先恐后地把一个个美好的愿望随着以“六”作尾数的功德钱,投入悬挂在龙船左右的功德箱内,或者投掷一炷香、几份纸锭于龙船之上让龙船带走,也就带走了想象中的灾难,而拥有了一年的幸福与吉祥。
在夜色之中,在鞭炮声中,在人们的簇拥之中,龙船缓缓来到村镇外的僻静处,人们把龙船上一个小纸船和所有人们投掷的香火、纸锭堆放在地上,然后在先生们念念有词的祈祷声中把它们一一点燃。熊熊大火中,纸船化为灰烬,香火纸绽化为灰烬,所有的“灾难”也都化为灰烬……
三、宣威花灯的发展及成就
数百年来,以“走老丑”为载体的宣威花灯,一直是歌不停、舞不歇,琴弦声声。“耍龙”、“舞狮”、“跑五方”、“妆春”等活动与“走老丑”一样,有音乐、有故事、有人物,不论从形式上还是从内容上来看,都是正统的花灯表演。
明清两代以来,在今天的宣威境内有多处可供演出的戏楼,史称“勾栏瓦舍”——“勾栏”就是舞台,“瓦舍”就是剧院。多有演出活动。清乾隆五十五年(年)的“重修古戏楼记事碑”(该碑今保存在宣威一中大成殿),碑中提到“戏楼新建已数十年,今已破旧,三楚领袖集资重修,达格神娱人”,这里“娱神娱人”的戏剧观,却道出了戏剧的起源与端倪。今天杨柳可渡古驿道旁,仍保存当年接待来往官商演出的古戏楼。在城隍庙、及东岳宫(现宣威一中操场处)、财神庙(现黉街中段北侧)、善庆寺均建有戏楼。而在庶乐、睦乐和板桥、雷家营等地还于清末和民国时期,先后建起了作为灯班演出场地的戏楼,此种戏楼,被称为“红灯阁”或“红灯楼”。演出内容主要是以明代流传于江西、四川、湖南等地的目莲戏班演出的目莲戏为主,主要剧目有《目莲救母》《刘十四打叉》等。
“花灯”这一名称在宣威出现是在20世纪的三十年代,在《宣威市文化艺术志》一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年,在外地参加地下党的黄云梯、何正坤、徐文烈等转移到海岱教书,组织学生以“游艺会”的形式,演出团了《归农》、《秀香的下落》等话剧,借以宣传农民疾苦、募集资金办学;在地下党的组织下,板桥一带也常有话剧演出。话剧——当时群众称之为“文明戏”,并有“要听花灯戏到‘南头寺’听,要看文明戏到‘北头寺’看”的说法(北头寺、南头寺指当时板桥北南两端的两个寺)。因而宣威花灯发展成现在人们耳熟能详的一种表演艺术形式。
年,中共宣威县委宣传部组织业余文艺宣传队排练花灯剧《 的未婚妻》在全县巡回演出两个多月。
年,宣威西泽睦乐“走老丑”戏班首次亮相于正式舞台,出席了宣威县首届民族歌舞调演。年,“走老丑”剧目之一《观花》,曾代表宣威县出席曲靖专区文艺调演获二等奖。
年7月,前身为昆明市金马坊“太华春”剧社为主体成立的曲靖专区劳动剧团所辖第四花灯演出队一行34人巡回到宣威演出,经曲靖行署同意,把第四花灯演出队留在宣威,成立了以郭开泰、阮宏高为正副团长的宣威花灯剧团——这是宣威历史上第一个以表演花灯为主的文艺团体。后来的几年里,宣威花灯团人最多时有80多人,并且有杨鑑秋,阮宏高、苏玉珍、徐家德、张丙清、殷希曾、孟丽丽、高丽芳、邓启富、符昌明、李培安等一批有丰富花灯表演技巧的花灯演员,为后来宣威花灯剧团发展成为云南省有一定影响的县级花灯表演团体奠定了基础。
年新招学员34人,年剧团改称山区文化工作队,年,一些演职员上调曲靖专区花灯剧团,一些演职员则调入其他企事业单位,剧团仅有郭开泰、周琼英、周家斌、付正义四人留守单位,后经县革委同意,新招学员42人成立县革委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移植“革命样版戏”,向贵州安顺花灯剧团学习演出《海岛女民兵》,先后到过嵩明、富源、以礼河电站以及贵州的威宁、水城铁厂、赫章、妈姑以及北京、天津、山东、湖南等地作交流演出,并和北京电影演员剧团、电影乐团以及云南省、贵州省京剧团的艺术家们同台演出。
年,改毛泽东思想文艺宣传队为宣威花灯剧团。年宣威花灯剧团改革为宣威市花灯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展演中心,年,宣威花灯被宣威市人民政府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同年8月,宣威花灯被列入曲靖市和云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明确了宣威市花灯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展演中心为保护责任单位,并制定了一系列管理制度,认真开展保护、传承花灯技艺工作,同时对宣威花灯传统剧(节)目、花灯音乐、舞蹈进行收集整理,组织开展项目、传承人申报工作,常年开展花灯创作、排练、培训、演出活动,在宣威市文化馆开展的“文化进校园”活动及基层辅导培训中,也将宣威花灯作为重要内容进行普及推广。年11月,云南省第三届花灯艺术周在宣威成功举办,进一步扩大了宣威花灯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年,选送优秀青少年学生到省文艺学校等专业艺术院校接受专业培训。通过这一系列的有效措施,必将促进宣威花灯的进一步繁荣发展。
作为专业文艺表演团体,作为党委政府的宣传工具,从宣威花灯剧团到宣威市花灯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展演中心,宣威每一次重大的经济政治活动,宣威每一次与老百姓息息相关的事情,都有它们的歌唱——
年5月,宣威遭受百年罕见的洪涝灾害,受县委政府的派遣,奔赴防洪抢险第一线,创作演出了名为《难忘的五月》专题文艺晚会,极大地鼓舞了宣威人民防洪抢险的必胜信心;宣威经济技术开发区奠基典礼和宣威撤县设市庆典活动的成功,有着几代花灯艺术工作者的努力;宣威市纪念红军长征胜利60周年、纪念中国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年9月30日晚宣威市“庆祖国华诞、迎澳门回归”文艺晚会、接待联合国儿童基金专家和联合国项目检查团的演出、接待文化部、文化厅以及有关领导的演出以及宣威新农村的建设以及文化、法律、科技、卫生“四下乡”、春节文艺晚会、慰问演出和群众性文艺活动,都有着几代花灯艺术工作者不懈地努力。因此,不论是宣威花灯剧团,还是宣威市花灯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展演中心,都是宣传宣威、了解宣威的一个重要窗口。
六十年间,从宣威花灯剧团到宣威花灯非遗传承展演中心,先后经历了“总路线、大跃进、人民公社”和“文化大革命”“农业学大寨”改革开放等政治运动。年首次参加云南省文艺汇演以后,又曾多次参加省市级举办的专业和专题的文艺汇演或展演活动,曾三次参加由昆明、曲靖、东川、昭通联合主办的滇东北戏剧节和年第十届中国艺术节、以及年云南花灯艺术周的演出活动。据不完全统计,六十年间,自编、自导、自演各类剧目达多出,移植演出剧目近多出。从《全家炼钢铁》《阿诗玛》《松林人》《虎头山》《人民公社通天堂》《人民公社好处多》到《夜郎春秋》《火把杨梅》《孟获出山》《挡车石》《千里送鹅毛》共有70多出剧目获国家、省、市级以上表彰奖励。其中,大型花灯剧《火把杨梅》年获全国少数民族题材孔雀奖金奖;大型花灯剧《牵心的歌绳》年参加省调演获创作二等奖、全国优秀剧本奖;大型花灯剧《孟获出山》年参加省调演获二等奖,后获全国戏曲片“兰花杯”一等奖;小品《心灵的阳光》获全国“群星奖”、花灯小戏《挡车石》年获第十届中国艺术节“群星奖”,大型民族歌舞剧《千里送鹅毛》参加了云南省花灯周的演出。六十年间,专业从事花灯创作、演出的人员已传承了六代共计余人,其中有很多花灯世家:比较典型的有符麟世家,至今已传承五代,先后有15人从事花灯表演;其他还有从事剧本创作的樊同伟、樊浩宇父子,从事音乐创作的包其祥、包晗父子以及周家斌、周志强父子等。现在,宣威市花灯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展演中心,还保留有传统戏剧服饰、道具数百样,传统花灯音乐曲谱、剧本和移植、创作的花灯剧本上百种,演出剧照上万张,演出录像资料数十种。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编撰的《宣威花灯音乐集成》收集数百首花灯音乐曲牌,是宣威花灯音乐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料。已经出版的《樊同伟戏剧集》《跋涉集?包其祥戏剧作品集》和即将出版的《宣威花灯音乐集粹》等,都是与宣威花灯有关的文化碎片的积累。近年来,宣威花灯已形成集剧本创作、音乐创作、舞蹈编排、导表演专业人员为一体的人才队伍,现有正高级2名、副高级9名、中级11名,宣威市花灯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和展演中心因此已成为省内较有实力的花灯艺术团队。
四、未来发展
宣威历届市委市政府和文化部门高度重视宣威花灯的保护和队伍建设工作,名称编制虽多次更换,但机构一直予以保留并不断得到发展。6年成立了杜鹃艺术传播公司,实行“两条腿走路”的改革模式,参与社会演出活动,所有非公益性演出创收的万余元,全部用于发展花灯戏事业。年,宣威市出台文化遗产保护方案,将宣威花灯纳入保护内容,《宣威市经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将花灯保护事业经费列入财政预算,近5年来,宣威市政府每年投入花灯事业经费均在万元以上。
学习是宣威花灯传承发展的重要基础。近几年来,因为政府财政经费投入逐年增加,对于团里的青年演员培养,采取了请专家老师到剧团培训和送出去培训学校的方式进行。年,从宣威本地中小学生中选拔了36名学生,委托云南文化艺术职业学院戏剧系培养花灯表演人才;年4月、6月,宣威市花灯剧非遗展演中心送了8名演员参加了国家艺术基金表演人才培养项目《白扇记》的学习;年7月24日、26日,大型原创传奇花灯剧《千里送鹅毛》,赴京参加年全国基层院团戏曲会演,就有20多名委培生参与演出,文化部党组书记、部长雒树刚在接见全体演职员时说:宣威花灯剧《千里送鹅毛》,剧本好,音乐好,表演好,是一部值得点赞的好戏,作为一个县级基层剧团,把花灯艺术展示得淋漓尽致,很不容易,对宣威花灯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年7月初,《千里送鹅毛》的青年编创樊浩宇和青年作曲包继晗同时被年戏曲艺术人才培养“千人计划”高级研修班录取,将接受为期半年的培训,对于提升其综合素质及专业实践能力、戏曲艺术整体创作水平会有很大的帮助。
宣威花灯,产生于民间,扎根于民间,活在民间,是“草根艺术”,也是高雅艺术。但只有演出,才能有宣威花灯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只有紧跟社会前进的步伐,宣威花灯艺术才能在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