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叶情歌》朱继云摄
旅游专业科班出身的我,毕业后并没有从事旅游相关行业,回到宣威更是闻不到一丝旅游的气息。旅游于我就像荒了多年未开垦的田地,今年的宣威美食旅游文化周过后,很多朋友都在讨论旅游,而我又重新捡起这块荒地撒几粒谷子,不问收成。同样,旅游业对于宣威也像一丘尚未开垦的荒地。
上大学的时候,同班同学一半是省外人,每每聊起宣威,他们的第一印象都是:“来上学的时候,坐火车从那过...对了还有宣威火腿”,这就是外地人对宣威的直接印象。当然,这也就很明显了,在展示宣威旅游的时候,火腿是一张大牌。然而,仅仅依靠火腿就能做强做大宣威旅游,也是天方夜谭。
旅游业,是个即环保又致富的行业,宣威人是傻逼不知道发展旅游业?答案是否定的。前些年,宣威可是云南省县域经济的翘楚,那时候宣威煤炭的行业及周边产业欣欣向荣、如日中天,只要你能吃苦耐劳并且不出意外,一家的生活肯定没问题。感触最深的是,那会村里的年轻劳动力基本都在家,大部分都在附近的煤矿上班,每家一辆摩托车甚至是小车,家庭一派热闹欢腾的景象。而近年随着煤炭企业的衰落,很多人家早已人去楼空,举家外出打工,村里剩下的基本都是中年人或是老人。
因为煤炭这块乌金,前些年宣威基本是靠山吃山,爆发了一批人,再后来,boss们觉得“好男儿,走四方”,应该出去打造一片更广阔的天地,但其他行业的钱不是一个门外汉想赚就赚的,很多人都事与愿违,惨败而归。好吧,这里跑偏了,还是回归正题。由于煤炭行业的发展,宣威的产业布局中,文化旅游并没有尽早提上日程,更没有发展。当然了,没发展也有其他很多方面的因素限制,比如交通、人才、旅游资源等等诸多因素。
除了缺少开发,宣威旅游的发展也有先天弱势,其更多的是民族文化的弱势,云南被称为祖国的后花园,除了景美,更多的是人美。云南作为多民族文化荟萃之地,各族文化内容丰富,换言之,文化资本的可能性与可塑性极强。但远方客人关于云南的想象,多是出自少数民族的异域风情,在消费云南少数民族文化的过程中所选择的重此轻彼其实是资本和资源的较量,而宣威棋差一着在于其民族文化资本不具备典型性,尤其是存在于大众想象中的少数民族文化。来看云南的热门旅游线路,我们一目了然:昆明、大理、丽江、香格里拉一线,昆明、腾冲、瑞丽,昆明-西双版纳-中缅,昆明-石林-民族村,昆明-建水-元阳……,以上无不是民族文化突出的地方。
宣威的文化缺位或民族文化资本未能抢占先机有其历史原因。据史料记载,宣威(南方古丝绸之路可渡关)在秦汉时期因其身处咽喉要部,五尺道枢纽(相当于现在的省际高速公路)所在,故而汉人移民最早进入,得风气之先。后唐宋之时与中原疏离,也与南诏及大理王朝联系不密,元明间沿袭唐宋羁縻之治,土司制度日益成熟,清初即实行改土归流,与汉文化传播甚广的大理不同之处在于宣威的土著民族由于汉人移民而被稀释。
此外,作为云贵过渡区域的宣威,其东部和北部伸入黔省,西南则直抵昆明。如此,则其汉文化辐射辽阔,但常处于同滇中、滇南汉文化圈的失联状态中,以此宣威无论在汉文化还是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进程中都表现出先天不足的一面来。
根据年人口普查结果显示,宣威市户籍总人口达.85万人,其中非农业人口24.14万人。全市少数民族人口10.74万人,占总人口的7.07%,其中:彝族7.32万人,壮族0.21万人,苗族0.56万人,回族2.18万人。
文化资本的产值最大化最重要的是文化持有者的数量和质量,且二者都应以追求最大值为宜。显然,宣威少数民族文化的默默无闻在于少数民族人口基数的不足,也即是民族文化的典型性不足。再加之气候因素以及交通要素的不充分,更加造成宣威的脱域状态,而这个“域”便是指向云南境内的文化旅游布局。
宣威的山水极美,自然景观遍布,如尼珠河大峡谷、可渡八景(含部分人文景观)、东山芙蓉寨、金月湖、大响水、热水响宗湖、西泽天坑等,但是旅游资源开发力度不够,相关配套设施欠缺,旅游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较低等,都是制约其旅游发展的条件,目前,宣威尚无A级景区、国家级公园。
此外,相比其他地方,宣威人文景观不多(如历史古迹、古典园林、宗教文化、民俗风情、文学与艺术、城镇与产业观光等),知名度不高,旅游资源禀赋不足,尤其是作为主打民族文化风情的旅游大省云南,宣威的区位优势并没有体现出来。鉴于宣威可供开发的旅游资源主要集中在山山水水,而在汉族人口居多的县级市中要想发展民族文化旅游产业的确充满挑战。
那么,民族文化的缺失,是否就意味着“宣威无旅游”,或者说宣威发展不了旅游,宣威发展旅游还有哪些瓶颈?下期和大家一起分享。
“你有时会站在自己的那座孤独山丘,以为风尘滚滚也会比别人高瞻远瞩。
出路宣威长按识别白癜风有哪些表现症状白癜风有哪些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