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7日,为期4天的宣威市第六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圆满完成各项议程,胜利闭幕。如何结合本单位本部门实际,认真学习领会、贯彻落实本次会议精神,记者采访了四位人大代表。
人大代表、市发改局局长田春红:
作为一名来自发展改革部门的代表,会后将从以下七个方面抓好会议精神的贯彻落实:
一是迅速召开全局干部职工会议,快速、全面、深入地传达学习市委全会及刚闭幕的“两会”精神,切实增强全局干部职工的责任感和紧迫感,进一步增强全局干部职工工作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二是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精心组织,真抓实干,全力抓好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投资、稳预期“六稳”工作。
三是抓好重大项目的谋划工作,围绕国家的产业政策和投资导向,与市直部门和乡(镇、街道)密切配合,精心谋划一批产业关联度高、带动性强的大项目、好项目,并认真牵头做好个前期工作项目。
四是举全市之力,全力抓好93个在建项目的推进,努力争取完成投资68亿元。
五是精心抓好全市个新开工项目,争取完成投资亿元。
六是认真抓好全市物价稳控工作,坚决查处价格违规行为,对违规收费“零”容忍。
七是全力抓好部门扶贫及挂钩帮扶工作。在易地扶贫搬迁指挥部的领导下,全力抓好全市易地扶贫搬迁工作。带领全局干部职工认真抓好田坝镇联盟村的挂钩帮扶工作,确保联盟村年顺利脱贫。
人大代表、板桥街道党工委书记夏显映:
宣威市人大六届三次会议胜利闭幕了,会议确定的发展目标令人振奋、令人鼓舞!更加坚定了我们宣威科学发展的信心和决心。下一步,我们将组织动员全街道干部群众认真学习本次会议精神,进一步统一思想,振奋精神,凝聚合力、强化措施,按照市委、政府的统一安排,抓好各项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重点抓好以下四方面工作:
一是抓好脱贫攻坚工作。对标对表,补齐短板,注重解决产业发展不平衡不充分、带贫机制不完善不健全、贫困户自身发展动力不足、巩固提升工程落实难等问题,坚决打好脱贫攻坚歼灭战,为乡村振兴战略打下坚实基础,确保年与全国同步建成全面小康社会。
二是抓好重点项目建设。按照“新上项目抓协调、在建项目抓进度、竣工项目抓投用”的思路,结合全年目标任务,倒排工期,细化分解任务,抓重点、攻难点、寻突破,在保证工程质量和安全的前提下,督促加快项目建设进度。
三是抓实产业发展。整合区域内的各种资源,依托“三农平台公司”,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以“板桥蓝莓庄园种植基地、西边龙虾养殖基地、永安田园综合体”等为示范引领,大力发展高原特色产业,发展壮大化工、物流、商贸、旅游业,实现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
四是加快融入城市步伐。按照宣威市城区建设的思路,认真做好街道建设、管理和经营工作,不断提升人居环境,主动“对接城、服务城、融入城”,倾力打造宣威南大门新形象。
人大代表、普立乡党委书记秦明禹:
随着“两会”的圆满结束,年已经收官,年吹响号角,本次会议既总结了成绩,完成了选举,又分析了形势,明确了目标,压实了责任,更制定了举措,为我们基层下一步开展工作明确了方向和路径,作为基层代表,下一步我们普立乡将以会议精神为指导,围绕两大主题开展工作。
一是脱贫攻坚已经刻不容缓,时不我待,必须全力以赴,全面实现目标,全面完成任务。我们将围绕户脱贫、村出列、县摘帽这个目标,对标对表,补齐短板,把普立的脱贫攻坚任务,压到实处,让全体乡村干部进入作战状态,以系统化思维、项目化管理模式,全力推进脱贫攻坚各项工作,确保和全市一道如期完成脱贫攻坚任务。
二是旅游开发已经等不得、拖不起,必须确保在年初全面开工,年底全面建成。按照亚拓企业制定的建设计划,今年年中暑假期间将进行试营业,年底将全面实现运营,我们将围绕这一目标,督促好企业、服务好企业,确保尼珠河景区在年底如期建成。同时,将作好脱贫攻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相互促进这篇文章,着力走出一条适合普立的扶贫旅游之路。
人大代表、宣威市第五中学校长张前林:
周市长的政府工作报告主题鲜明,与时俱进,鼓舞人心。报告中提出了推进区域教育中心发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及优质高中教育发展的目标,令人振奋,为宣威教育工作发展指明了方向。会后,我们将组织全体教职员工认真学习,宣传贯彻落实好本次会议精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以安全底线,质量生命线,德育风景线为准则。认真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践行宣威五中“崇德尚善,博学致远”的办学理念,在提高师资水平、提升办学质量,净化育人坏境等方面狠下功夫,实现“宣威五中的跨越发展”。
在措施和方法上:一是要“守正出奇”,“守正”就是以学校党建为突破口,强化师生的意识形态工作,守住五中的优良传统,守住我们的根和魂,回归教育的本真,走内涵式发展;“出奇”就是在教科研、德育管理等方面再创新、出新招。
二是进一步实施“外培”工程、“青蓝工程”,打造一支高素质、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推进名师梯队建设;
三是进一步加大教改力度,以全员课赛、名师工作室及调研课为切入点,鼓励教学创新,鼓励公平竞争,提高教学质量;
四是进一步改革育人手段,研究育人方法,以学校德育教程为载体推进养成教育,注重德育实效,巩固“亮点”,保持特色;
五是进一步提高领导素质,提升管理质量,实现管理制度化、机制体系化、教研常态化,落实精细化的“四化”管理,走“精优”之路。
文/图董亚娟耿家帅张茜茹訾永卫董娜
责任编辑徐兴敏晏廷勇
欢迎转载,转载时请注明:
此消息来源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