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华舆小屋~
编制时间
年9月-年6月
编制单位
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主要参编人员
栾峰、何丹、程鹏、王雯贇、杨犇、张引、臧珊、陈洁、李雄、赵蔚、张立、刘浩、赵华、曹晟、王怀、王忆云
执笔人
栾峰、王雯贇
一
背景概况
宣威市地处云南省东北部,滇黔两省交界处,贵昆铁路、国道造就了宣威历史上“滇东门户”的地位。宣威市由曲靖市代管,同时也是省直管的三个财政体制改革试点县级单位之一。
宣威市域总面积平方公里,年下辖4街道14镇8乡,年行政区划调整后,下辖6街道12镇8乡。宣威市人口众多,是云南省人口第二大县,年末户籍人口.87万人,常住人口.84万人,城镇化率41.3%。年底,中心城区城市建设用地面积24.4平方公里,城镇人口16.86万人。
宣威区位
在新型城镇化背景下,随着云南省桥头堡国家战略、滇中城市群区域规划的实施,区域交通格局演变以及云南省城乡用地模式创新探索,宣威城市发展的外部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同时,城市自身发展所面临的方向性与结构性问题,也要求及时调整发展思路。
为此,新一轮宣威市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在分析了城市发展所面临的新的宏观环境的基础上,基于现状特征,重点聚焦四个方面的主要问题。即强化区域衔接明确发展定位、城乡统筹优化市域布局、创新城市组织优化空间格局、彰显城市山水风貌特色。
二
区域对接及目标定位
针对宣威地处滇黔省际区域结合部位的独特性,规划从滇黔省际区域、云南省、曲靖市等多层面对宣威城市发展的区域环境进行了多视角的分析,明确了宣威在不同区域层面的发展优劣势,进而在推演周年城市腹地演化格局的基础上,明晰了城市影响力范围和区域联系方向及重点,为城市性质和区域协调战略的确定提供技术支撑。
年宣威周边
城市腹地格局
预测年宣威周边
城市腹地格局
规划提出了建设“辐射滇东北和黔西南的滇黔省际间次区域中心城市”的目标定位,并确定了“立足滇中、东联黔西南、西融昆明、南接曲靖、北应滇东北”的区域总体战略,进而从交通对接、产业协作、空间统筹、生态共育等方面提出了区域协调措施。
在区域交通协调上,为支撑宣威滇黔省际间次区域中心城市的目标定位,应对区域交通格局变化对自身传统门户地位的挑战,规划重点结合相关高速公路建设计划,积极提出连接会泽、预留机场选址等建议,从而提出了在中心城区附近构建“十”字型高速公路网,加快城际铁路和支线机场建设,积极对接区域交通网络,融入区域一体化进程的建议。此外,还针对中心城区过境货运交通压力较大的问题,提出在中心城区东侧另辟货运干道构建东大环,改善煤炭等物资的省际运输条件并缓解中心城区过境交通压力的建议。
区域交通网络格局
市域综合交通规划图
基于对主要影响因素的解析,包括工业化推动、政策性因素、交通发展、异地城镇化、旅游业引领等,并采用多种规模预测方法校核比较,确定规划期末年市域人口规模达到万人,城镇化率达到70%。
三
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通过构建潜力评价模型,对现状村镇进行潜力评价,进而综合考虑中心城区空间拓展需求、机场等重大基础设施、重大生态资源保护等因素,提出了中心城区与周边城镇统筹发展的新思路及行政区划调整建议,为市域分区发展和中心城区扩容提质提供了重要支撑。
乡镇发展潜力评价
市域层面提出了“一主四片区”的空间发展战略,引导市域内各项要素的合理布局,强化市域城镇差异化的发展路径。
一主即以宣威中心城区及外围的来宾组团、凤凰组团、板桥组团、落水镇、靖外组团形成辐射带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城镇发展核心区,强调一体化组团发展方式。
四片区即基于市域各乡镇现状发展特征和空间轴线划分的市域东部、南部、西部、北部四大城镇发展片区。其中,西部城镇发展片区强调生态保育与特色农业、旅游产业;南部突出矿产资源开发;东部依托交通导向,引导城镇轴向集聚;北部则以乡村旅游和扶贫导向为主。
市域城镇空间结构规划图
产业布局上构建“一带三片”布局模式。重点依托普宣高速、宣曲高速、国道、省道以及规划宣威机场等重大区域性交通设施,发挥沿线虹桥食品轻工业园区、浦山物流商贸区、板桥特色生态农业示范基地、凤凰山循环经济基地、落水物流商贸基地和宝山重矿冶基地等产业平台优势,打造推进宣威市新型工业化、农业产业化的核心空间载体,形成市域重要产业发展地带。在一带两侧,与市域空间结构结合形成三片,即基于市域各镇产业发展基础形成的西部现代农业片区、北部综合资源片区和南部能源工业片区。在此基础上,打造“一核两区五基地”的园区作为产业空间载体。
市域产业空间布局规划图
四
中心城区空间布局
规划期末中心城区人口规模为60万人,规划建设用地规模66平方公里,人均城镇建设用地平方米。
根据规划编制期云南省提出的城镇上山要求,即“多用坡地、荒地搞建设,保护坝区优质耕地,推进山地城镇模式,引导城乡建设用地向山地发展”,从高程、坡度、湿地、坡向、农田等多个维度对中心城区周边用地进行适宜性评价,提出了“重点向西、积极向北、稳步向南、适度向东、优化中部”的空间发展策略,将中心城区西部作为城市空间增长的主要引导方向。
基于用地评价和政策要求的中心城区空间拓展方向
在城镇上山用地模式和发展方向重点向西的空间引导下,中心城区规划采取了“一主一副、多心串珠、山水相嵌”的布局拓展形态。在城市新拓展区域如西片区,规划结合地形地貌以组团式开发方式依托老城推动北部主城向西串珠式发展,强调时空协调的有机串珠式生长模式。
中心城区
土地使用现状图
中心城区
土地使用规划图
本次规划新增的城市建设用地中,约有20平方公里是坝区周边坡度8%以上的低丘缓坡地。既有效落实了城镇上山政策,减少对平坝耕地的占用,又考虑了依托既有建成区有机生长,降低近期建设投入成本的要求,同时也有利于塑造中心城区依山就势、层次分明、高低错落的山地城市特色。
五
景观风貌与城市特色
结合城镇上山用地布局模式和宣威中心城区自然山水本底特征,重点对中心城区的景观风貌进行塑造和强化。
规划首先对中心城区内的生态要素进行了保护与提取,严格保护中心城区内的内的凤凰山、虹桥湿地、月牙湖、花椒水库等生态敏感性地区,并对其周边界面、高度进行整体性控制。
中心城区内的生态要素
花椒水库
虹桥湿地与远处的东山
其次,注重城市与山水相嵌,充分发挥宣威城区东西面山、河湖贯穿的优势,依托东山、西山作为城市整体大背景,利用河流、湖泊、湿地、山体、绿廊,建构城市绿色生态网络,规划18处城市级公园,形成“四廊四楔、山水相嵌”的绿地水系规划格局。
中心城区绿地水系规划图
最后,强化城市与山水之间的界面与廊道控制,在规划道路和绿带时,刻意留出视线通廊,控制建筑高度,形成“一轴、四廊、四楔、多点”的景观结构,通过上述规划引导使得“城中能见山、山上俯瞰城”,塑造显山露水的城市景观风貌,从而让居民真正“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中心城区景观结构规划图
规划提出的显山露水的整体景观风貌塑造理念目前已经在下层次规划编制和开发建设中得到了有效的落实。尤其是在近期重点向西发展的策略推动下,城市西片区发展步伐明显加快,山水城市的特色风貌初现。
宣威城市风貌
六
创新特色
其一,规划在新技术和新方法创新及应用方面进行了探索,也取得了良好的成效。针对山区道路曲折和交通状况复杂的问题,对传统引力模型进行优化并引入GIS空间分析支持,更为真实地模拟了现状及不同规划方案下的市域村镇交通可达性问题,从而为比较静态分析提供了重要支撑;创新构建了基于六要素的城镇发展潜力评价模型,并且从单要素和综合两个层面进行评价,从而为测评城镇综合发展潜力和专业化发展潜力提供了重要支撑。针对城镇上山要求,在总规层面上开展辅助性土方平衡分析,为山地布局方案优化提供了重要支撑。
其二,注重生态保护和安全。考虑到云南山区生态环境的敏感性,以及城镇上山可能存在的潜在隐患,高度重视生态保护和安全,首先基于生态敏感性提取湿地、河流、山体等要素,进而通过落实生态湿地保护、增设生态廊道和公园绿地等手段,完善涵盖中心城区且连接周边郊野生态空间的整体生态空间格局。同时在建设用地选址方面,也实事求是综合平衡,重点在8-15度山坡地范围选址建设用地,为降低安全隐患奠定了重要基础。
其三,针对中心城区及其周边良好的景观风貌本底,在中心城区及其周边地区的广域范围,按照整体城市设计的思路,提取关键性风貌要素,注重整体景观风貌意向的塑造,优化整体布局并落实或新增重要的保护视廊和观景点及景点,同时还提出了高度分区和重要风貌界面等要素及控制要求。
执笔人
栾峰
王雯贇
END
项目课题介绍
往期回顾
No.65新疆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县城总体规划(-)
No.64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镇(乡)总体规划编制技术规程》
No.62常州市天宁区全域旅游总体策划及主要片区策划
No.55乌鲁木齐高新区(新市区)美丽乡村发展研究
No.54新区营造的六大基础策略:杭州市富阳区东洲分区建筑高度控制规划及核心区块城市设计投标方案
No14.常州北部新城慢行系统与支路网研究
No.4产业区升级转型的判识与导引:常州高新区经验
No.3困兽的重生——寻找一个省级开发区的转型之路
长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