决胜脱贫丨宣威的成绩单和脱贫故事

宣威市是滇黔省际节点城市,素有“入滇锁钥”之称和“中国火腿文化之乡”的美誉,是乌蒙山连片特困地区县、革命老区县和云南省27个深度贫困县之一,国土面积平方公里,辖29个乡(镇、街道)个行政村(社区)个自然村,现有户籍人口万,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户人。

6月2日,曲靖市“决胜全面小康决战脱贫攻坚”系列新闻发布会宣威专场举行。会上,中共曲靖市委常委、宣威市委书记朱党柱介绍了宣威脱贫攻坚工作情况以及取得的决定性成效。

年至年,宣威累计脱贫户人,个贫困村全部出列,未脱贫人口户人,贫困发生率为1.21%。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年底的元增长到年底的元,年均增长幅度为12.5%。

年5月16日,云南省人民政府发布通知,正式批准宣威市退出贫困县序列。脱贫攻坚工作取得决定性胜利,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决定性基础。

年—年,宣威全市共投入各级各类扶贫资金.3亿元(其中,整合涉农资金33.1亿元)。精准谋划和组织实施沪滇扶贫协作项目和云南中烟帮扶项目,加强产业合作、劳务协作、结对帮扶等各项工作,统筹调配整合,确保发挥出人力、物力、财力的最大效益。

加大产业扶贫力度。截至年,全市投入财政扶持资金7.9亿元,共培育新型经营主体个,年销售收入达万元以上的农业龙头企业60个;建成以生猪为重点的畜牧产业扶贫基地个,马铃薯、蔬菜、辣椒、中药材、林果、烤烟带贫基地38.8万亩,共带动贫困户4.3万户,户均实现增收余元。

全力推进就业扶贫。开展订单、定向、定岗职业技能培训,在上海市、深圳市、昆明市等地建立了劳务输出工作站,抓好劳务输出和就地就近就业,落实好贫困群众外出务工一次性往返交通费补助等政策,先后开发并管好用好个乡村公共服务岗,建成63个扶贫车间,截至目前,宣威市名贫困劳动力中,已实现转移就业人,转移就业率达71%。

切实抓好生态扶贫。年—年,累计投入资金5.44亿元,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和陡坡地生态治理项目33.1万亩,兑现补助资金.65万元,涉及农户户(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户),实现户均增收余元。累计选聘名贫困群众担任生态护林员,带动贫困户户,户均稳定增收元。

抓住房安全保障。年—年,共投入17.12亿元,实施“四类重点对象”危房改造户(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户),实施“非4类”无力建房对象危房改造户。

抓易地扶贫搬迁。共投入37.2亿元,完成户名贫困群众易地扶贫搬迁任务,搬迁群众的生产方式、生活质量、精神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

抓义务教育保障。年—年,共投入改善办学条件资金20.19亿元,新建改扩建学校所,新建校舍面积92.74万平方米,配齐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设施设备,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顺利通过省和国家教育督导评估。建立“奖、贷、助、补、免”等多种形式的多元化学生资助体系,共投入各级各类资金18.4亿元,切实减轻贫困家庭教育支出压力。

抓基本医疗保障。年—年,累计投入8.2亿元改善卫生基础设施,医院新院、医院特色专科大楼、市妇幼保健院业务楼,完成医院医院建设,新建或改扩建卫生院19个、卫生室个,全市卫生院(室)已全部达标。抓好大病集中救治、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等工作,全市贫困群众%参加基本医保和大病保险,人均住院自付费用从年的元降至年的元,住院报销比例从年的55%提高到年的90.8%。

抓饮水安全保障。年—年,全市累计投资5.16亿元建设集中式供水工程、水窖饮水工程件,农村集中供水率由55%提高到95%,农村自来水普及率由60%提高到94%,全市农村人口饮水安全全面达标。

加强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提升脱贫质量。投入24.37亿元建成通乡、通建制村硬化路公里,实现乡乡通油路、村村通硬化路。投入4.65亿元实施农村电网改造,电改入户率达%。投入2.3亿元完善农村通信基础设施,实现行政村、村完小、村卫生所光纤网络和4G网络全覆盖。投入万元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户户通”工程,实现广播电视信号全覆盖。全市个村级活动场所和便民服务中心全达标,新建个村民小组活动场所,实现所有村民小组均有可供使用的活动场所。

通过有效盘活资产、“三农服务部”经营创收等方式,全市行政村集体经济在年均达了到4万元以上,今年可达5万元以上。集中力量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提升行动,进一步加强“三边”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村内道路硬化、危旧房拆除、“三堆”清理等工作成效明显,农村“厕所革命”稳步推进,村规民约和保洁制度进一步完善,群众生活更健康、更美好。

宣威扶贫脱贫故事

文兴乡的“敲门行动”

大家好!我是宣威市文兴乡党委书记殷上珺。

年4月,文兴乡脱贫攻坚工作与全市一道,顺利通过省级第三方评估,取得了“零漏评、零错退、零举证”的成绩,全乡户人实现脱贫,15个贫困行政村顺利出列,贫困发生率降至1.08%。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全体乡村干部、驻村工作队员和市直单位帮扶干部数年如一日的艰苦奋斗,饱含着他们的深情和汗水。

一路走来,每个干部的扶贫历程、每项工作的落地落实都成为一个个生动的扶贫故事,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沉淀,最终凝练成为文兴乡脱贫攻坚“故事汇”,其中一个章节就是“敲门行动”。

脱贫攻坚的本质要求就是要精准识别、精准脱贫,而在实际工作中,作为全市人口密度最大的乡镇,文兴乡的贫困识别面相比总体不算大,年上半年,我个人因此有近三个月时间陷入深深的焦虑与不安之中,一直担心漏评和错退,但凡看到破旧点的房子就害怕,遇到穿着差点的人就心惊。迷茫与纠结之余,经过反复思考,我决定在全乡范围内组织开展“敲门行动”,按照“户户清”的要求一户不漏地进行排查,用最笨的办法来解决最大的难题。

为确保行动不流于形式,首先由我和乡长带队,下到每个行政村抽取2—3个自然村,组织挂钩乡干部、村干部和驻村工作队员,挨家挨户敲门,查收入、查住房、查就学、查医疗、查饮水,从中找寻错退户、漏评户。待做法明确,思想统一后,各村参照模式自行组织开展全方位、无死角的自查行动。当年中下旬,各村自查结束后,乡党委政府抽调人员,组成14个工作组,每村用1—2天时间,再次地毯式逐户敲门普查,普查结束后第一时间召开问题反馈和举证工作会,逐村逐户“解剖麻雀”。

年年初,文兴乡积极响应市委、市政府号召,于全市范围内率先开展新一轮以“三堆改三园”为主的更高标准的人居环境提升工程,同步提出了以人居环境提升为抓手,统筹推进脱贫攻坚各项工作的思路,再次组织全体扶贫干部长时间、大规模的进村入户,一边抓人居环境整治,一边敲门对标对表“两不愁三保障”找问题、补短板,人居环境整治到哪里,敲门行动就再次覆盖到哪里。通过反复三轮敲门行动,全乡累计发现各类问题个,查出风险户18户并及时加以了整改。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遭受过滂沱大雨的浇淋,也在炎炎烈日的炙烤下蜕了一层又一层的皮;我们爬过不少沟,也跃过不少坎;我们一方面多次送老百姓到省外务工,另一方面也数次从省外带回辍学学生;我们和老百姓发生过争论,但更多时候面对的是他们的一个微笑,和一句“你们又来了”的亲切问候。

今天,我们的脱贫攻坚工作取得了阶段性胜利。今天以前,我们的驻村队员刘芳两次跌倒在敲门行动的路上,肋骨断裂4根;陈兴泽、张国柱两名驻村队员驻村期间中风入院;4名市直单位帮扶干部同车扶贫路上遭遇交通事故,刘琼仙肋骨断裂2根,朱兴华尾椎骨骨裂;第三方评估方才结束,我们一直带病坚持的1名乡领导、4名乡干部一周内先后病倒,还有1名老乡干部永远的离开了我们。

脱贫路上,我们走进了千家万户,踏遍了山山水水,用实际行动诠释了新时代干部的初心和使命、担当与作为。

双料”书记张晓龙的脱贫攻坚记

我叫张晓龙,是宣威市东山镇三乐村的党总支书记,也是驻村第一书记,村民们都习惯叫我“双料”书记。

扎根三乐村的两年零八个月、近个日夜里,我与全体村民一起经历了喜怒哀乐,与81户贫困户共同书写着脱贫致富的故事。今天和大家讲述的是:“双料”书记的脱贫攻坚记。

破冰记。总书记在《我是黄土地的儿子》一文中,有这样一段独白:“15岁来到黄土地时,我迷茫、彷徨;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了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刚来到三乐村时,我也充满迷茫和彷徨。没有充分思想准备的走马上任,妻子和尚在襁褓中的孩子分隔两地,离开了熟悉的工作岗位,即将面对的是一个书记主任空缺、队伍不团结、群众意见大的“烂摊子”。一想到自己的命运就要和三乐村的前途命运捆绑在一起,有时候内心迸发的不是前进的动力,而是无奈、抵触、抗拒。

镇党委书记看出了我的心事,一天夜里找我作了一次长谈,“人到万难需放胆”,破冰之行,首先在于破除心冰。内心的几番辗转、徘徊、斗争后,我决心扎根在这里,无论风雨。从此,15个自然村的黎明、黄昏、田间地头,81户贫困户的屋里、屋外,深夜里村委会的会议室……都深深的映在了我的脑海里。

破题记。三乐村村落分散,产业薄弱,基础设施欠账较大,无集体经济收入,有建档立卡贫困户81户人,是典型的深度贫困村。三乐村的发展如何破题,如何保证如期出列成了我这“双料”书记工作的全部。

面对困局,我想的和做的是先把人心聚起来。首先是推动党组织生活正常化和规范化,改变组织软弱涣散的现状,切实把党员这一面旗帜竖起来,把干部教育管理严起来。年村党总支坚决处理了一名违法砍伐树木的村干部,以儆效尤。

二是着力抓好办事公开、民主管理。老百姓的事都是鸡毛蒜皮的事,但是鸡毛蒜皮的事在老百姓心中都是大事。道路硬化纠纷、水源点纠纷、集体用地被私人耕种等等,核心都是办事未公开留下的后遗症。有村民举报小组长揩了八年前“一事一议”项目的油,我们查资料找证据为他召开群众会正名澄清,为不白群众讲明原委,群众消除了怨气,干部减轻了包袱,人心开始聚起来了。

三是系统谋划,重点突破。三乐村要实现“真脱贫脱真贫”,必须要有自己的产业。为此,我们盘清了家底,把握住政策,整合了资金,不断提高组织化程度,通过发动致富带头人、引进公司、与市里龙头企业签订订单收购协议等形式,年以来,建成了辣椒种植基地55亩、藤椒地亩、姬松茸大棚基地91亩。通过获取地租、订单回购、吸纳就业等多途径为贫困户想办法、谋出路。去年底我们村辣椒丰产,但协议企业价格过低,我们积极联系昆明辣椒经营大户,以19.4元/公斤的均价全部收购,实现了丰产增收目标。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两年来,三乐村产业发展初显成效,村里和邻村直接受益贫困户达49户余人,人均增收元,村集体创收12万元。

破茧记。“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几年来,三乐村从贫困发生率为15.18%的典型深度贫困村,到如今基础设施完善、特色产业快速培育、农民多元创收、人居环境大幅改善、组织队伍坚强有力和贫困发生率降至1.32%的“红旗村”。

必须要感恩,感恩新时代,感恩党的好政策,感恩各级党委政府的关心与帮助,感恩为三乐村发展付出辛勤劳动和汗水的各有关单位和同志们,还要感恩全体村民锐意进取、吃苦耐劳、不懈拼搏。作为千万奔赴在脱贫攻坚一线干部中的一员,只争朝夕,不负韶华,我有幸和三乐村一起成长,一起发展,一起奔向全面小康,收获无限,无上荣光。

身残志坚巧手编出幸福生活

我叫尹德飞,家住宣威市西泽乡睦乐村。我双腿残疾,靠一副拐杖行走。其实在我的心里,还有一副拐杖,那就是各级政府、社会各界、亲朋好友对我的关心和支持,让我重新看到生活的希望,逐渐摆脱贫困,实现了人生的价值。

多年前,正值中年的我遭遇了一场车祸,致使双腿残疾,当时,医生对我说,我的后半生也许要在轮椅上度过。作为农民,一个男人丧失了劳动力,靠女人来养活,让我感到恐惧、悲伤和无助,我无法面对这个事实,曾经萌发了轻生的念头。在妻子无微不至的照顾和鼓励下,我重拾了生活的信心,开始努力锻炼,用坏了4副拐杖,终于可以杵着拐杖自己行走了。

看着年幼的孩子,看着含辛茹苦的妻子,我的心里很不是滋味,为了减轻家庭负担,我开始琢磨着做点力所能及的事情。有一次,编了一辈子箩筐的岳父对我说,这篾匠的手艺就要失传了,要不,你来试试。于是,我报着试一下的想法,跟着岳父学做竹编,编制农村的生活用品和用具。

年,我家被识别为建档立卡贫困户,政府还给我们办理了低保。年,我接到人生的第一个大订单:仁和宾馆要订做个小簸箕,16元一个,我跟岳父努力了三个月完成了订单,赚到了失去劳动力之后的第一桶金。虽然钱不多,但它能养活自己、补贴家用,让我有了坚持下去的信心和勇气,也让我看到了竹编市场的曙光。

经过不断的摸索和改进,我的竹制品品种越来越多,编制工艺由粗糙转向精细,政府还组织我参加了平面竹编的培训,开拓了我的竹编视野和眼见,让我更加了解竹编工艺的市场前景和发展空间,竹制品慢慢由农村走向了城市,越来越多的人订购了我的竹编产品,现已远销昆明、上海等地,成为了本地小有名气的竹工艺品制作人。

年,我应邀参加了宣威市火腿美食文化旅游节,认识了很多朋友,他们的关心和认可,让我的作品在短短2小时就销售一空。后来我的经历和事迹被写成一篇文章——《竹子上的尊严》,在网上大量转载和



转载请注明地址:http://www.xuanweizx.com/xwszx/647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